三沙岛礁植物图鉴(精)

三沙岛礁植物图鉴(精)
作者: 编者:戴好富//段瑞军//黄圣卓//王祝年|责编:张会格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498.00
折扣价: 393.42
折扣购买: 三沙岛礁植物图鉴(精)
ISBN: 978703070141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三沙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守卫着这片疆域的除了我们的子弟兵还有一棵棵绿色植物。
  三沙岛礁上没有自生的特有植物,岛礁上的植物都是由附近大陆或岛屿通过海流、鸟类、风、人类传播的。据估计,岛礁上具有人类生产活动之前,植物种类较少,最多不超过50 种。自从人类在岛礁上开展生产活动之后,植物种类随之迅速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增加较为明显。人类生产活动已成为三沙岛礁植物传播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对原有植被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沙岛礁植物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原生植物和人工引种植物。原生植物主要有银毛树、草海桐、海岸桐、抗风桐、橙花破布木、海巴戟、海滨大戟、水芫花、红厚壳、铺地刺蒴麻、黑果飘拂草、长管牵牛、海马齿、细穗草等。人工引种植物又可分为人为有意识引种和人为无意识引种两大类。人为有意识引种植物主要包括海岸带防护林植物、园林绿化植物、瓜菜、水果,如木麻黄、椰子、黄槐决明、变叶木、假连翘、福建茶、龙船花、高山榕、细叶结缕草、黄瓜、南瓜、豇豆、青菜、白菜、鹿舌菜、辣椒、杧果、火龙果、葡萄、毛叶枣、洋蒲桃、针叶樱桃等;人为无意识引种植物主要是随土携带的植物,如伞房花耳草、红尾翎、白茅、马齿苋、野苋、莠狗尾草、水蜈蚣、假海马齿、假臭草、飞机草、无根藤、异马唐、无茎粟米草、长梗星粟草、龙爪茅、飞扬草、竹节菜、饭包草等。
  三沙各岛礁生态环境相对封闭、脆弱,其上每一棵植物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人类活动已成为三沙岛礁植物传播的主要途径,引种时需慎重,多加评价和评估,如果引种不慎,将有可能打破脆弱的岛礁生态平衡。三沙的物候条件决定了在其岛礁上成功种植一棵植物的代价是内陆的数倍,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要进行修复甚至重构难度将会非常巨大。三沙岛礁无根藤危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目前三沙岛礁上的无根藤危害已引起各方重视。无根藤在三沙各岛礁随处可见,寄主广泛,可寄生到原生植被、园林绿化植被,甚至地被植物厚藤、海刀豆上。无根藤的泛滥,导致寄主长势弱甚至死亡。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无根藤危害外,其他对生态危害较大的植物如银胶菊、孪花蟛蜞菊、假臭草、飞机草等的潜在危害同样要引起高度重视,有些岛礁这些植物的生物量已较大。
  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守卫着我国南大门的“绿色战士”,就要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海金沙科 Lygodiaceae │海金沙属 Lygodium Sw.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别名 狭叶海金沙
  形态特征 攀缘草质藤本,长 1~4米。叶纸质,两面沿中肋及脉上具短毛;叶轴被短灰毛,具 2条狭边;羽片多数。不育羽片二回羽状,尖三角形,长宽几相等, 10~12厘米或较狭,柄长 1.5~2厘米,被短灰毛;一回羽片 2~4对,互生,柄长 4~8毫米,小羽轴具狭翅及短毛;基部 1对卵圆形,一回羽状;向上的一回小羽片近掌状分裂或不分裂,较短,叶缘有不规则的浅圆锯齿,末回裂片短宽;顶生羽片较长,基部楔形或心脏形,先端钝,其顶端的二回叶片较小,波状浅裂;二回小羽片 2~3对,卵状三角形,具短柄或无柄,互生,掌状三裂;主脉明显,侧脉纤细,从主脉斜伸, 1~2回二叉分歧,直达锯齿。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12~20厘米,或长稍大于宽,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 4~5对,互生,长圆披针形,长 5~10厘米,基部宽 4~6厘米;二回小羽片 3~4对,卵状三角形,羽状深裂。孢子囊穗长 2~4毫米,长超过小羽片的中央不育部分;孢子囊排列稀疏,暗褐色,无毛。
  分布 日本、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及热带大洋洲国家都有分布。我国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目前三沙产于赵述岛、永兴岛,常见,有的攀缘于草坡灌木林,有的攀缘于绿化乔木如小叶榕、高山榕等植物上。
  价值 全草入药,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的功效,用于热淋或是尿道感染、肝炎、肾炎等。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凤尾蕨属 Pteris L.
  蜈蚣草 Pteris vittata L.
  别名 蜈蚣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 150厘米。根状茎直立,短而粗壮,木质,密被蓬松的黄褐色鳞片。叶簇生;叶柄坚硬,长 10~30厘米或更长,深禾秆色至浅褐色,幼时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以后渐变稀疏;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 20~90厘米或更长,宽 5~ 25厘米或更宽,一回羽状;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侧生羽片多数,可达 40对,互生或有时近对生,下部羽片较疏离,相距 3~4厘米,斜展,无柄,不与叶轴合生,向下羽片逐渐缩短,基部羽片仅为耳形,中部羽片最长,狭线形,长 6~15厘米,宽 5~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扩大并呈浅心脏形,其两侧稍呈耳形;主脉下面隆起,侧脉纤细,斜展,单一或分叉;叶轴禾秆色,疏被鳞片。本种成熟的植株除了下部缩短的羽片不育外,其余全部羽片均能育。
  分布 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地区广布。我国秦岭以南广泛分布。目前三沙产于美济礁、永暑礁、渚碧礁,常见,生长于空旷沙地、乱石堆。
  价值 本种有很强的砷富集特性,可作为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候选植物。
  肾蕨科 Nephrolepidaceae │肾蕨属 Nephrolepis Schott
  肾蕨 Nephrolepis cordifolia (L.) C. Presl
  别名 波斯顿蕨、石黄皮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被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具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棕褐色,径约 1毫米,长达 30厘米,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根;匍匐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直径 1~1.5厘米,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叶簇生,柄长 6~11厘米,粗 2~3毫米,暗褐色,略有光泽,上部有纵沟,下部圆形,密被淡棕色线形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 30~70厘米,宽 3~5厘米,先端短尖,叶轴两侧被纤维状鳞片;叶硬草质或草质,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光滑;一回羽状,羽片多数, 45~120对,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披针形,中部羽片最大,几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长约 2厘米,宽 6~7毫米,先端钝圆或有时为急尖头,基部心脏形,通常不对称,下侧为圆楔形或圆形,上侧为三角状耳形,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向上部和基部的羽片渐短,常变为卵状三角形,长不及 1厘米;叶脉明显,侧脉纤细,自主脉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小脉直达叶边附近,顶端具纺锤形水囊。孢子囊群肾形,少有近圆形,长约 1.5毫米,宽不及 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 1/3处;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分布 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广布。我国产于福建、浙江、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目前三沙产于美济礁,少见,生长沙地、乱石堆。
  价值 主要的园林观赏蕨类。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利湿、宁肺止咳、软坚消积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块茎富含淀粉,可食。
  苏铁科 Cycadaceae │苏铁属 Cycas L.
  苏铁 Cycas revoluta Thunb.
  别名 铁树、凤尾铁、凤尾蕉、凤尾松
  形态特征 常绿木本,通常高约 2米,少有达 8米或以上。茎圆柱形,具有明显螺旋状排列的菱形叶柄残痕。羽状叶从茎的顶部生出,整个羽状叶的轮廓呈倒卵状狭披针形,两侧有齿状刺,水平或略斜上伸展,刺长 2~3毫米;羽状裂片达 100对以上,条形,厚革质,坚硬,长 9~18厘米,宽 4~6毫米,先端有刺状尖头,基部窄,两侧不对称,下侧下延生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中央微凹,凹槽内有稍隆起的中脉。雄球花圆柱形,有短梗,小孢子飞叶窄楔形,顶端宽平,其两角近圆形,花药通常 3个聚生;大孢子叶长 14~22厘米,密生淡黄色或淡灰黄色绒毛,上部的顶片卵形至长卵形,边缘羽状分裂,裂片 12~18对,条状钻形,长 2.5~6厘米,先端有刺状尖头;胚珠 2~6枚,生于大孢子叶柄的两侧,有绒毛。种子红褐色或橘红色,倒卵圆形或卵圆形,稍扁,长 2~4厘米,径 1.5~3厘米,密生灰黄色短绒毛。花期 6~7月,种子 10月成熟。
  分布 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有分布。我国产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目前三沙主要岛礁永兴岛、赵述岛、北岛、西沙洲、石岛、晋卿岛、甘泉岛、银屿、羚羊礁、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等均有栽培,常见,生长于景观绿地、庭园花盆。
  价值 为优美的观赏树种。茎内含淀粉,可供食用;种子含油和淀粉,供食用。叶入药,具有收敛止血、解毒止痛的功效,用于各种出血、胃炎、胃溃疡、高血压、神经痛、闭经、癌症。花入药,具有理气止痛、益肾固精的功效,用于胃痛、遗精、白带、痛经。种子入药,具有平肝、降血压的功效,用于高血压。根入药,具有祛风活络、补肾的功效,用于肺结核咯血、肾虚牙痛、腰痛、白带、风湿关节麻木疼痛、跌打损伤。注:种子和茎顶部树心具毒,使用需谨慎。
  柏科 Cupressaceae │侧柏属 Platycladus Spach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
  别名 扁桧、香柏、黄柏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 20余米。胸径达 1米;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枝条向上伸展或斜展,幼树树冠卵状尖塔形,老树树冠则为广圆形;生鳞叶的小枝细,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叶鳞形,长 1~3毫米,先端微钝;小枝中央的叶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背面中间有条状腺槽;两侧的叶船形,先端微内曲,背部有钝脊,尖头的下方有腺点。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 2毫米;雌球花近球形,径约 2毫米,蓝绿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圆形,长 1.5~2.5厘米,成熟前近肉质,蓝绿色,被白粉,成熟后木质,开裂,红褐色;中间 2对种鳞倒卵形或椭圆形,鳞背顶端的下方有一向外弯曲的尖头,上部 1对种鳞窄长,近柱状,顶端有向上的尖头,下部 1对种鳞极小,长达 13毫米,稀退化而不显著。种子卵圆形或近椭圆形,顶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长 6~8毫米,稍有棱脊,无翅或有极窄的翅。
  分布 朝鲜有分布。我国产于南北各省。目前三沙琛航岛、银屿有栽培,少见,生长于绿化带、空旷沙地。
  价值 常栽培作庭园树。干燥枝梢及叶入药,具有凉血止血、生发乌发的功效。种仁入药,具有养心安神、止汗、润肠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