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门德尔松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作者: (英)尼尔·温伯恩|译者:马新强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门德尔松传(附光盘)/欧洲音乐家传记系列
ISBN: 978754047699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摩西·门德尔松的儿子约瑟夫和亚布拉罕的人生 虽称不上多姿多彩,但相对来说也声名显赫。两人都 从事银行业,约瑟夫在柏林而亚布拉罕在巴黎,两人 分别于1804在柏林以及1805年在汉堡开始事业上的合 作:在1938年被纳粹强迫关闭之前,门德尔松兄弟银 行一直是德国银行业的佼佼者。1804年,亚布拉罕与 莉亚·所罗门结婚。莉亚的家族在当时德国的显赫地 位甚至让门德尔松家族都黯然失色。莉亚的祖父是丹 尼尔·伊其格,他依靠为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 帝管理皇室财产而起家。伊其格是第一个获得普鲁士 公民权的犹太人,七年战争期间,他主要负责为普鲁 士筹措资金,这不仅让他拥有了巨额财富,同时也有 机会接触到上层权贵。他的成功对当时的犹太人产生 了空前的影响。莉亚自小就住在伊其格位于柏林的一 处名为巴托尔迪的庄园,并在那里长大。巴托尔迪最 终也成为了费利克斯的洗礼名。莉亚才学卓著,她会 多门外语,在音乐上有着极高的修养。同时,莉亚口 才出众,歌声优雅,能够娴熟地演奏巴赫的钢琴曲。 巴赫家族与莉亚一家渊源深厚,莉亚的姑母莎拉·利 维被誉为柏林沙龙的常青树,她曾拜巴赫的儿子威廉 -弗里德曼为师,巴赫另外一个儿子卡尔·菲利普· 埃马努埃尔是她的门徒。 1809年2月3日,费利克斯·门德尔松降生在这样 一个地位显赫的家庭,他在亚布拉罕与莉亚所生的4 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姐姐范妮比他大四岁,而妹妹瑞 贝卡生于1811年,弟弟保罗生于1812年。 费利克斯很早就在记忆力方面表现出了超强的能 力,不过,早期快乐的童年生活并未给他留下深刻的 记忆。作为一个繁荣的自由港口,汉堡是当时德国与 英国之间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1806年,当拿破仑开 始实行大陆经济封锁政策——封锁欧洲的主要港口, 以此来隔断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贸易联系——门德 尔松兄弟也和其他人一样,通过各种商业活动,甚至 是利润可观的走私来积极破坏这种贸易封锁。或许出 于这一原因,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11年初占领汉堡来 强制推行封锁政策后不久,亚布拉罕和莉亚就带着自 己的孩子化名逃离了这座城市,而此时费利克斯只有 两岁。7月初,门德尔松一家回到了柏林。在接下来 的岁月里,这座城市始终是亚布拉罕与莉亚一家生活 的中心。 1811年的柏林也并非是逃离法国政权影响的世外 桃源。与汉堡一样,柏林被法国军队占领。普鲁士帝 国在拿破仑军队铁蹄践踏下四分五裂,当五年前腓特 烈·威廉三世在耶拿战败后,整个普鲁士就彻底沦为 了法兰西共和国的傀儡附庸。拿破仑的改革政策在一 定程度上推动了普鲁士的社会发展,至少受到了犹太 人的欢迎(当亚布拉罕还是巴黎一名年轻银行家的时 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拿破仑于1812年颁布的解 放法令明确规定,犹太人应该被赋予合法的公民权。 然而,出于同样原因,在觉醒的德意志民族主义主导 下的反拿破仑斗争以及自我意识不断提升的基督徒轻 而易举地在反犹太主义的思潮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在这一反犹太浪潮之下,门德尔松一家幸免于难,没 有受到任何一方的非难与攻击——姑母莎拉与法国驻 普鲁士大使是故交,而亚布拉罕的姐姐多萝西娅是德 意志民族主义思想创始人、哲学家约翰·戈特利布· 费希特的老朋友——不过有一次在大街上,年幼的费 利克斯还是被人讥讽为“犹太崽”。 18世纪90年代居住在巴黎的亚布拉罕曾是法国的 拥护者,而19世纪初回到柏林的他却成为了一名坚定 的反法国的民族主义者。随着拿破仑于1812年冬天在 俄国战败撤退,反对法国皇帝的声浪此起彼伏。在此 之际,普鲁士再次对法宣战。门德尔松银行负责协助 为普鲁士军队提供枪支弹药,并资助建立一所战地医 院。总而言之,战争对门德尔松家族的影响微乎其微 。相反,门德尔松银行获得了大量商机并为自己树立 了良好声誉——它是负责监督拿破仑1815年遭遇滑铁 卢战败后法国战争赔款支付情况的金融机构之一—— 而亚布拉罕也当选为市议员。 门德尔松的家在马克格拉芬大街48号以及后来的 新漫步大街7号——从1825年,他们全家迁居到莱比 锡大街3号一所更加宽敞宏伟的住所,并一直居住在 那里。那里很快成为了柏林文化生活和学术活动的中 心。事实上,欧洲19世纪早期著名的作家、思想家、 音乐家无不是这里的常客。在这些人中,有一些从门 德尔松童年开始就成为了他十分熟悉的面孔:哲学家 黑格尔、诗人和莎士比亚译者路德维希·提克、诗人 海因里希·海涅,雅各布·格林(著名童话作家)、 恩斯特·特奥多尔·威廉·霍夫曼、洪堡兄弟威廉和 亚历山大、作曲家胡梅尔、施波尔、斯蓬蒂尼以及韦 伯。客人们时常批评门德尔松家族的自负,但这种自 负恰恰来源于德国文化本身,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 始终存在。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