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系列
ISBN: 9787532162666
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于湖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1996),海南省文联**(2000)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晶》(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含短篇小说《西望茅*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的假定》等、长篇作晶《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夜书》。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7)、法国文艺骑士奖章(2002)、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0)等。作晶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老表 比起“莲匪”之乱,规模*大范围*广的动乱则 发生在明朝末年:张献忠在陕西拉竿子造反,屡次与 官*中的湖南杀手“钯头*”相遇,伤亡颇重,迁恨 于所有的湖南人,后来数次率*入湘,杀人无数,被 人们叫做“张不问”——即杀人不问来由和姓名的意 思。当时他们的马鞍下总是挂着人头,士兵的腰间总 是一串串的人耳,作为计功邀赏的凭据。 “十万赣人填湘”,就是这一血案后的景观。据 说就是因为这一段历史,湖南人后来把江西人一律叫 做“老表”,显得很亲近。 湘赣之间没有太大的地理阻隔,人口往来不难。 湘人至少也有一次填赣的浪潮,则是在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初。我初到马桥时,在地上千活,蛮人们除了谈 女人,*喜欢谈的就是吃。说到“吃”字,总是用* 强度的发音,用上古的qia(呷)音,而不用中古的 qi(噢),不用近代以来的chi。这个qia作去声,以 奔放浩大的开口音节,配上斩决干脆的去声调,*能 表现言者的**。吃*肉鸭肉牛肉羊肉狗肉鱼肉。还 有肉—一塞是对猪肉的简称。吃包子馒头油饼油糕面 条米粉糍粑,当然还有饭,就是米饭。我们谈得津津 有味,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也不厌其旧,常谈常新常 谈常乐,一直谈得手舞足蹈,面生红光,振振有词, 一个个字都在充盈的口水里浸泡得湿漉漉的,才被舌 头恶狠狠弹出口外,在阳光下**得余音袅袅。 这种谈话多是回忆,比方回忆某次刻骨铭心的寿 宴或丧宴。谈着谈着就会变成假设和吹嘘。刚有人宣 布自己可以一次吃下三斤饭,马上就有人宣布自己可 以一次吃下二十个包子。这不算什么,*有强中强哼 了一声。断言自己一次可以吃下十斤猪板油外加两斤 面条,等等。为此当然会发生争吵,发生探讨和研究 。有人不信,有人要打赌,有人志愿出任裁判,有人 提议比赛规则,有人机警地防止参赛者作弊,比方防 止他把猪板油煎成油渣了再吃,如此等等。这种差不 多千篇一律的热闹,总是在离吃饭早得很的时候就超 前出现。 在这种时候,本地人也常常说起“办食堂”那一 年,这是他们对“***”的俗称和代指——他们总 是用胃来回忆以往的,使往事变得有真切的口感和味 觉。正像他们用“吃粮”代指当兵,用“吃**粮” 代指进城当干部或当工人,用“上回吃狗肉”代指村 里的某次千部会议。用“吃新米”代指初秋时节,用 “打粑粑”或“杀年猪”代指年关,用“来了三四桌 人”代指某次集体活动时的人数统计。 他们说起“办食堂”,说起那时吃不饱饭,一个 个饿得眼珠发绿,还要踏着冰雪去修水库,连妇女也 被迫光着上身,**吊吊地担土,配合着红旗、锣鼓 、标语牌以示不畏严寒的革命千劲。继三爹(我没有 见过的人)一口气没接上,就栽倒在工地上死了。* 多的青壮年则不堪其苦,逃窜江西,一去就是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