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印象庐山续集
ISBN: 9787550051355
"陈晓松,现任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长篇小说《老魏同学的情趣生活》,长篇游记散文《庐山道路建筑树木的故事》《印象山南》;主编游记散文集《玩转九江》《风情九江》,散文集《当青春遇到中文系》等。 陈晖,女,大学英语专业毕业,从事庐山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相关工作近十年,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
精彩文摘 季羡林:庐山——人文圣山 张家鉴 惊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于2009年7月11日早晨8时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愀然而哀。前不久先生曾为庐山欣然题字“庐山——人文圣山”,高度地评价赞美庐山,给庐山留下了宝贵的遗笔。 季羡林先生,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是世界著名的东方学家,也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佛学家、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同时,还是一位著作甚丰的散文作家。季先生一生治学,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涉及领域之广,学术造诣之深,令人惊叹。季先生还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我不知道季先生曾几次登临庐山,但他曾于1986年8月在庐山休养过一段时间。他在庐山留下了丰富的散文作品,如《登庐山》《一个影子似的孩子》《游石钟山记》等。季先生在庐山度过了他75岁的生日,他应该是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居住在九奇峰下的全国人大休养所。他在庐山度过了难忘而愉悦的夏日,用身心灵魂游览了庐山的山山水水。他在文章中写道: “今天我来到了庐山,陪我来的是二泓。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曾下定决心,在庐山,日子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过,认真在意地过,把每一个 细微末节,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要仔细玩味,决不能马马虎虎,免得再像游黄山那样,日后追悔不及。我也确实这样做了。正像小泓一样,二泓也是跟我形影不离。几天以来,我们几乎游遍整个庐山。茂林修竹,大陵深涧,岩洞石穴,飞瀑名泉。他扶着我,有时候简直是扛着我,到处游观。我觉得,这一次的确是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一点也没有敢疏忽大意。对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变幻莫测的白云,流动不息的飞瀑,我都全心全意地把整个灵魂都放在上面。我只希望,到得庐山之 游成为回忆时,我不再追悔。是否真正能做到这一步,我眼前还不敢夸下海口,只有等将来的事实来验证了。” 在游览庐山后,他写下了散文《登庐山》,抒发了他对庐山的一片深情。 “苍松翠柏,层层叠叠,从山麓向上猛奔,气势磅礴,压山欲倒,整个宇宙仿佛沉浸在一片浓绿之中。原来这就是庐山啊! 到了我们的住处以后,天色已经黄昏。窗外松涛澎湃,山风猎猎,鸟鸣在耳,蝉声响彻,九奇峰朦胧耸立,天上有一弯新月。我耳朵里听到的是松声,眼睛仿佛看到了绿色。我在庐山的第一夜,做了一个绿色的梦。” 季羡林先生觉得绿是庐山的精神,绿是庐山的灵魂,没有绿就没有庐山。他在含鄱口远眺时信口念一首“七绝”:“近浓远淡绿重重,峰横岭斜青蒙蒙,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影子似的孩子》这篇散文已成为学生阅读的范文。叙述了先生在庐山遇上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平时他总是来无影去无踪,顽皮极了,可到了下雨时,谁也回不了家,他却“回到寝室,抱来了许多把雨伞,还有几件雨衣,一句话也不说,递给别人,两只大眼睛满含笑意,默默无声”。先生感叹说:“在这个不声不响影子似的孩子的心中,原来竟然蕴藏着这样令人感动的善良与温顺。”季先生没有空谈文化与启蒙的大概念,却写了一个普通的孩子和一件小事,并从中发现真、善、美与趣味。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并会对每个人产生影响。而我们的社会与风尚就是靠这些东西才能得以进步。 《游石钟山记》是季先生1986年8月6日75周岁生日时在庐山写下的。这是一篇读来让人身临其境的游记作品。细品文章,你就能知道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展现的是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是祖国灿烂辉煌的发展前景,也有作者“不知老之将至”憧憬未来的好心情。季先生用衬托的手法,描写了石钟山令无数人流连忘返的原因,引用《阿房宫赋》的语句,含蓄地展现了几千年来石钟山的无穷魅力。面对石钟山,先生情绪激昂,由眼前之景想到“还有多少困难与问题”,但深信“终究会一一解决”的现实生活,文章充满了对古人的景仰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文章写出了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期待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良好愿望。 季羡林先生曾经讲过:自己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季羡林的散文在我国20世纪文坛上独树一帜。他总共创作散文约百万字,到了80岁以后出书数量达到高峰。季先生在庐山创作的散文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为庐山提供了宝贵的文学作品和精神财富。 在季先生99岁(传统虚岁)高龄时,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国学大师的眼光高度总结概括了庐山的本质:“人文圣山。”彭中天先生诠释说:“纵观天下名山,无奇不有,千奇百怪,各领风骚,而唯有庐山以文化贯穿始终,坚守正统,以千年岁月演奏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和谐交响曲,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书院文化,道释同尊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返璞归真的山水田园文化便是这华美乐章的最强音。人文圣山,当之无愧;人文圣山,舍我其谁。”季老以99岁的高龄,为庐山一锤定音:庐山——人文圣山。庐山人要深刻领会季羡林先生给庐山的题词,深掘庐山文化的内涵,发扬光大庐山人文之精神。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目光高远,视角独特,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他的学术成就将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录“红学泰斗”周汝昌惊闻季羡林先生谢世痛悼而作的诗,以展悲怀。 大师霄际顾人寰,五月风悲夏骤寒。 砥柱中华文与道,渠通天竺梵和禅。 淡交我敬先生久,学契谁开译述关。 手泽犹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翰。 作者简介: 张家鉴,长期在庐山风景名胜区工作,在庐山旅游集团担任过十年的管理者,在庐山风景名胜区最高管理团队里工作过十五年,自诩为“庐山的守山人”。余暇热爱写作,热衷考证整理庐山的历史逸事,以给庐山正史拾遗补漏。 《印象庐山续集》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时间跨度大。是一部较为全面的回忆庐山点点滴滴的记录。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庐山的了解,加深其对与庐山相关的隐逸文化、地质地貌特点、自然风景、人文风俗等的体悟;有助于庐山更好地突显于世界名山之列。内文大部分篇章此前皆已发表,经过时间沉淀,质量与价值都有一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