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4.56
折扣购买: 中国养生大全(让生命充满活力)
ISBN: 9787201002040
张有寯,1940年生人,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职于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从医四十余年,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作品有:《中国养生大全》、《实用男科大全》、《中国按摩大全》、《中国人的养生之道》、《男性卫生宝鉴》、《女性卫生宝鉴》、《老年卫生宝鉴》、《实用中国养生全科》、《中国性科学》、《中国养生系列》、《汉 英中医辞海》、《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大系》、《实用家庭养生大全》、《中国食养食疗大全》等。
孙思邈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家、养生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约生于 公元581年,卒于682年。 隋文帝辅政时,他被征之为国子博士,后又称疾不起,拒绝唐太宗、 高宗的多次征召,长期居住民间。他生活朴素,致力于研究医学和养生术 ,为黎民百姓采药治病,人们对他十分敬仰,称他为“药王”。他系统地 总结了唐以前我国医学和养生学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书中养生的内容亦颇多创见,至今 仍有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兹将孙思邈养生学介绍如下: 。动养、静养结合。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指出,精神失于静养会导致“荣 卫失度,气血妄行”,强调了“淡然无为,神气自满”的重要性。他在强 调静养的同时,也强调了动养的意义。他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讲 :“非但老人须知服食、将息、节度,极须知调身按摩,摇动肢节,导引 行气。行气之道,礼拜一日勿往,不得安于其处,以致壅滞。故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意在斯矣。能知此者,可得一二百年。”他还详细介绍了按 摩、导引及散步等运动方法。他说:“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 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食养与药养结合。 孙思邈对食养相当重视,对食养论述甚详。他在《千金翼方·养老大 例》中说:“善养老者,非其食者,所谓猪豚鸡鱼蒜绘、生肉、生菜、白 酒、大酢、大咸也。长学淡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面、粳米等为 佳。”他主张饮食应以清淡为佳。孙思邈还特别重视饮膳卫生,他在《千 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 而多。”他强调不可生食,饮酒不可多,不能久饮,不能夜食,进餐时要 去除烦恼,饭后要漱口、散步。他认为,饱食即卧,必生百病。 孙思邈还把服食滋补和防止老年病的药物,作为重要的养生方法。他 在《千金要方·服食法》中说:“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 ,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 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同篇还列举了一些具有抗衰老 功效的药物,如茯苓、地黄、胡麻、蜂蜜、黄精等。孙思邈反对以往为求 长生而服石的错误做法,并告诫人们服石“多皆杀人,甚于鸩毒”。 。起居慎养。 孙思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摄养也非常重视。他在《千金翼方·养性 》中说:“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又在《千金要方·居 住法》中说:“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尽少许食饮乃出……新沐发讫, 勿当风,勿湿萦鬓,勿湿头卧……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 ,皆生百病。” 孙思邈对节房事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千金翼方·养性禁忌》中引 彭祖的话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强调了节 制房事的重要。然而,他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中又说:“凡人气力 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必抑忍而不泄。”这说明他主张的节房事,不是禁绝 ,而是强调适度。此外,孙氏对房事卫生也很重视,他指出:“男女热病 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这些禁忌今天看来仍有科学 道理。 孙思邈对睡眠相当讲究,他在《千金翼方·道林养性》中说:“屈膝 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 孙思邈认为衣着应宽大,保持清洁。他在《千金翼方·养性》中说: “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霜之。”他还指出:“湿 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 孙思邈对居处环境也很重视。他在《千金翼方·择地》中说:“背山 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山林深处,固有住境……若得 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孙氏要求的居处环境,颇似现代的疗 养胜地。同时孙氏还要求室内“雅素洁净”,不要“绮靡华丽”。 总之,孙思邈强调动静结合,于药食兼养,房中损益,多有发挥。他 本人是养生延寿的典范,据载活到102岁,所著《千金翼方》是在其百岁时 完成的,故其养生说就更有说服力,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 陈直 陈直,宋代医家、养生家。元丰中(1078年一1085年)任泰州化县(今江 苏省兴华县)令,生平无考。陈氏所著《养老奉亲书》(约刊于1085年)系我 国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学专著。其后,邹铉续增三卷,名日《寿亲养老新 书》。 。强调饮食调治。 陈直继承孙思邈“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的主 张,强调饮食调治的重要性,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 如善治食”,“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凡老人 有患,宜先以食治之,食之未愈,然后命药”的食养食疗大法。 至于饮食调治的具体要求,陈直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 软,忌其黏硬生冷”,“秽恶臭败不可令食,黏硬毒物不可令食……幕夜 之食不可令饱,阴霉晦暝不可令饥”。并且强调:“暮年之人不可顿饱, 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此外,书中还辑录食疗方160余, 供老人服用。 、 。重视精神摄养。 陈直根据老人的情志特点,强调精神摄养,指出:“眉寿之人,形气 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食饱,亦常感不足 ,且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形气不定,尤同小儿一般。”因此要“不逆 其意,自无所损”。“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忧闷”,故 陈直强调常须“令人侍从左右,不可令孤坐独寝”,并应避免强烈的精神 刺瀚。“凡丧葬凶祸不可今吊,疾病危困不可今惊,悲哀忧愁不可今人预 报,……坟园冢墓不可令游”。 。顺应四时养老。 在阐发四时养老时,陈直明确指出:“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 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说 明违逆自然环境则病。他强调了“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 ,自然疾病不长,常年可保”,老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 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等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 随着四季时令气候的变迁,人之生理也相应的变化,饮膳亦当应时而 异。春季“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常择和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 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摅滞杯,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 意,不令独寝,自生忧闷”;夏季“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宜住洁 雅寺院中,择虚敞处,以所好之物悦之”;秋季“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当计其所发之疾,预于未发之前”,“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 则忘其秋思”;冬季“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最宜居处密室,温 暖衾服…‘早眠晚起,以避霜威”。 。注意起居将护。 老年人体力衰弱,动作艰难,百事懒于施为,故陈直指出:“凡行住 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栖息之至,必常洁雅,夏则虚敞, 冬则温密。床榻不须高广,应取常制之三分减一。其所坐椅,宜作矮禅床 样,坐可垂足履地,易于兴居,左右置栏,前面设几,以免闪侧之伤。洇 褥务在软平。其枕应实菊花,制在低长,低则寝无虚风,长则转不落枕。 其衣不须宽长,长则多有蹴绊,宽则衣不着身,而窄衣贴身,暖气着体, 自然血气流利,四肢和畅。”此外,陈直还强调:“凡弊漏卑湿不可令居 ,废宅欹宇不可令人,危险之地不可令行,假借鞍马不可令乘,涧渊之水 不可令渡。” 总之,陈直继承发扬了孙思邈的养生学说,主张老人养生要注意饮食 调治,精神摄养,顺应自然,将护起居,为老年养生、康复医学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李杲 李杲,字明之,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 老人,习称之为李东垣,生于公元1180年,卒于公元1251年。 李东桓幼从张元素学医,不仅继承了张氏学术思想,而且有创新,补 益脾胃是其治疾、养生的主法。李东垣对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有 不少独到见解。 李东桓认为,人之健康长寿,根本原因在于元气无耗损。他在《兰室 秘藏》中说:“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他认为元 气的来源,要靠胃气滋养。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说: “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中说:“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由 此可知,李东垣养生法,关键在于调补脾胃。 。调饮食,益脾胃。 李东垣认为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延缓衰老。他提出:“饮食 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适中”;“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 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依时暂食”;不宜“先饮酒, 而后伤寒冷之食,乃伤热食,冰水与冰”,“酒性大热,以伤元气”;“ 饱食太甚,病乃大作”,“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则诸病之所由生也”,“饥而睡不安,则宜少食,饱而睡不安,则少行 坐”;“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他还对饮食提出了“饮食必清必净”的卫生要求。以上为李东垣调饮 食益脾胃的主要方法。 。调情志,保脾胃。 李东垣认为调情志,是保脾胃的重要法则。他在《脾胃论·安养心神 调治脾胃论》中说:“使心无凝滞,或生欢欣,或逢喜事……或见可欲事 ,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他坚持“安于淡泊,少思 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天得失安之于数, 得丧既轻”的养生法。 李东桓养生理论重在调护脾胃,保养脾胃以调节饮食、情志为主。其 养生延寿之论,实有别开生面的创新之处,为后世养生遗惠不少。 P4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