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专业教材职业教育十三五改革创新规划教材)
ISBN: 9787302493457
**章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 了解管理会计的含义; 2. 了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案例引入 中航工业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中航工业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开展了基于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推动公司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这些措施包括: 一是围绕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全面预算管理,通过预算落实经营目标,实现收入逐年增长。二是围绕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深化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控制纳入企业战略统筹考量,同时与客户需求相结合,实现长远发展。三是围绕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大力推广项目财务管理,在一些自主研发的重大项目中着力推进项目总会计师系统建设。四是围绕企业价值*大化的目标,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管理,建立健全EVA的组织推进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五是围绕集团并购中存在的项目战略性强、投资额大、风险因素多等问题,注重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加强风险防范,有效整合资源,加强财务管控。 中航工业在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全面预算管理与战略结合、与企业计划管理结合、与业务实际结合、与经营业绩考核结合,通过预算落实经营目标,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的提升。 **节管理会计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近代会计与当时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相适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因袭管理方式所无法克服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基层生产效率低下等弊端,同大机器工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取代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运而生。20世纪上半叶,西方管理学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以美国的泰勒和法国的法约尔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先后应用了以确定定额为目的的实践与动作研究技术、差别工资制和以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预算管理及差异分析,以及*常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化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切对片面强调事后反映职能的传统提出了严峻挑战,形成了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必须突破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采取对经济过程实施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好地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会计学渐渐与管理学融合,开始由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变的进程,原始的管理会计也初见端倪。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会计实务中开始出现了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已经形成。管理会计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管理会计 **章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管理会计的发展〖1〗一、 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有许多新的特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并应用于生产之中,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企业进一步集中,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趋复杂。企业外部的市场情况瞬息万变,**外市场竞争*益激烈。为了提高各自企业的竞争力,免于被淘汰,“经营的中心在管理,管理的中心在决策”成为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过去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模式调整转变为以开发市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取得*大可能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决策性管理模式。而泰勒的管理学说渐渐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在这个阶段,管理会计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不仅完善了规划控制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还逐步充实了以“管理科学学派”为依据的预测决策会计和以“行为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责任会计,以及运筹学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不仅管理会计的实践内容及其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应用范围也*益扩大,作用越来越明显。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各国经济复苏,管理会计越来越*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管理会计在西方**迅速发展起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在经济发达的**及地区,不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工作阶段。1972年,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开始举办“审定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CMA),作为上岗依据,把CPA与CMA作为应聘条件。同时,管理会计的发展进一步*到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计算机以及相关数量科学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成就。1971年出版的E.H.柯普兰的《管理会计和行为科学》及1973年出版的A.G.霍普伍德的《会计系统与管理行为》堪称代表作。从数量科学影响方面讲,在20世纪60年代管理会计中将诸如“回归分析法”“学习曲线”等引进应用的基础上,70年代又将概率论引入决策模型的建立方面。通过引进、吸收相关学科的新的理论和方法,管理会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其基本框架包括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两个部分。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由传统管理会计向新型的现代管理会计过渡的转折点。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加大应用和推广管理会计的力度,越来越多的*新研究成果(如作业成本法等)被迅速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当中,一些**成立了管理会计师职业管理机构,相继颁布了管理会计工作规范和执业标准。近期,人们将研究的热点集中在管理会计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会计职业化和社会化,以及**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等课题上。可见,现代管理会计具有系统化、规范化、职业化、社会化和**化的发展趋势。 二、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开始的,其历史并不长,而作为管理会计重要内容的责任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推广与应用却已有40余年。 (一) 管理会计的3个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的,管理会计在我国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 1. 介绍引入阶段 这段时期大致经历了3~5年。在这个阶段,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积极从事外文管理会计教材的翻译、编译工作,1979年由机械工业部组织翻译出版了**部《管理会计》;**有关部门委托****教授编写的分别用于各种类型财经院校教学的两本《管理会计》教材于1982年前后与读者见面;而后,又出版了大量有关管理会计的普及性读物;***、**教育委员会先后在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举办全国性的管理会计师资格培训班和有关讲座,聘请外国学者来华主讲管理会计教程。 2. 吸收消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会计学界曾一度掀起学习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热潮,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者也积极参与“洋为中用,吸收消化管理会计”的活动,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被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如全面预算、责任会计制度、标准成本制度等。一些企业在管理实务中制定内部转移价格、划分责任中心、分解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组织厂内银行、落实奖惩,对改变原来“吃大锅饭”的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 改革创新阶段 1993年我国财务会计管理体制转轨变型,会计界开始走到与**惯例接轨的正确道路上来,为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已将管理会计列入今后会计改革发展的重点方向****组成员、部长助理余蔚平2013年12月2*在上海**会计学院论坛上表示,***印发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规定自2014年1月1*起在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大中型企业范围内试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制度是***门加强管理会计工作的先行探索。 “管理会计没有**的通行标准,在**国外企业都有诸多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的实践表明管理会计源于实践。”基于此,余蔚平表示,为了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需要在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的同时做好会计工作者的相互交流,从而推动管理会计理论方法转化为实践。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课程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理论的实践应用,具有能够为企业做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的能力。 本书适合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企业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