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飞戏剧随笔

靳飞戏剧随笔
作者: 靳飞
出版社: 中国戏剧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靳飞戏剧随笔
ISBN: 9787104049067

作者简介

靳飞:六十年代末生于北京,曾任中学教师、 报刊编辑。少年时开始写作与戏剧研究,师从张中行、 吴祖光、严文井、许觉民、胡絜青、萧乾、叶盛长、 李天绶等,有“京华遗少”之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初移居日本,先后任教于朝日文化中心、东京大学。 2004年至2006年为东京大学第一位外国人特任教授、 首任驻北京代表处代表。2006年至2011年,与日本 歌舞伎艺术家坂东玉三郎共同创作中日版昆剧《牡丹 亭》,担任总制作人、导演、编剧,实现京都、北京、 苏州、上海(世博)、东京、香港等大型公演。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策划、制作的由梅葆玖、关根祥 六、坂东玉三郎主演的“中日戏剧大师汇演”,被誉为? “亚洲传统戏剧出现在21世纪的第一座高峰”。2011 年至今,历任北京国际曲社社长、北京京昆振兴协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另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理事、东京大学和日本佛教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艺 术研究院梅兰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盘古智库学术 委员会委员。出版散文随笔及研究著作有《风月无边》 《樱雪盛世》《北京记忆》《茶禅一味》《煮酒烧红叶》《沉 烟心事牡丹知》《张中行往事》《梅氏醉酒宝笈》《旧风 旧雨》,《中国学者看日本》(合著)、《日本意象》(合 著)、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新星版)导读;主编 有《中国京剧经典剧目汇编》《梅葆玖画册》《梅葆玖 纪念文集》等。

内容简介

关于京剧与儒教之随想 清园王元化师长在《京剧与传统文化》(收入翁思再 主编《京剧丛谈百年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 版)长文里把人类学者所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理论引 入京剧研究。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传统即过去思 想家所产生的高层文化或高雅文化;小传统即民间文化, 包括谣谚、格言、唱本、评书、传说、神话小说、戏曲、 宗教故事等。他提出,“高层文化的社会效益必须置于文 化结构的相互作用中去考虑,例如,一部美学著作的读者 对象,只限于一些专业工作者:教师、作家、编导、建筑 师、美术家等。通过他们把其中的审美标准、审美趣味融 进自己的作品里,再由这些作品把它传播到群众中去。在 文化结构中,高层文化起着导向作用,它影响着整个民族 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质。大众文化和高层文化是发生着互 补互动关系的。大众文化直接来自民间,具有民间的活力 ,也往往推动文化的发展。从文学史上可以看到六朝的变 文、唐宋的传奇、话本、元代戏剧、明清的小说及历代的 民歌民谣等等都曾经对整个文化发生过巨大的影响”。清 园先生以为,京剧在民间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小传统的京剧,它是大传统的媒介,也是载体”,因 此通过京剧来“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经过了怎样的渠道走进 民间社会,甚至深入到穷乡僻壤,使许多不识字的乡民也 蒙受它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清园先生的这一论述指出了京剧文化的本质,所谓“ 京剧文化”,就是京剧与大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因这种 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文化现象。在京剧与大传统的互动关系 里,我以为,京剧和儒教的关系又是其中的核心。这个题 目太大,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我只是先提出自 己的一点想法,既就教于方家,亦作引玉之砖罢了。 京剧里的儒教思想是先天注入的 京剧是在形成过程中就被注入儒教思想的。在18世纪 中后期,正处在盛极而衰阶段的清帝国的都城北京,出现 了四次戏剧活动的高潮。即: 乾隆十六年(1751)皇太后六十寿辰庆典; 乾隆二十六年(1761)皇太后七十寿辰庆典; 乾隆三十六年(1771)皇太后八十寿辰庆典;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庆典。 每次庆典都要在北京“结彩张灯,杂陈百戏”,所以 庆典也即成为大规模的戏剧汇演。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崇 庆太后万寿图卷》的写实画卷看,乾隆十六年(1751)那 次庆典,自紫禁城西华门至海淀清漪园(光绪时改名颐和 园)数十里都搭有祝寿戏台。中国在明末开始流行的昆山 腔在乾隆后期已经逐渐衰落,我们看康熙时期的庆典和乾 隆时期的庆典还是基本保持着以昆山腔为主,弋阳腔为辅 的格局;但和康熙时期所不同的是,乾隆时期各地地方戏 踊跃进京献艺参与庆典,而且,所谓“南腔北调”,被格 外突出出来。各地地方戏剧团在以庆寿为名进京后,又不 由自主地受到北京文化气氛的吸引,希望留在北京寻求发 展机会。北京观众也对地方戏新鲜活泼的演出表现出浓厚 兴趣,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等地的地方戏都先后在北 京成为流行。但是,暂时的成功使文化素养较低的地方戏 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他们忽略了对北京这个特殊城市的文 化环境的深入观察,仍然像在地方一样地少有顾忌地搬演 市井生活,拿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要角色的“三小戏 ”来迎合庶民趣味,包括大胆地渲染色情。地方戏的演员 们在台下则自由散漫,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我们且看乾 隆五十年(1785)成书的《燕兰小谱》(收入张次溪编纂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作者署名西湖安乐山樵(吴长元,字太初)。此书记 录了当时昆山腔、弋阳腔和其他地方戏的较为著名的演员 的情况。作者自己说,“终之以杂咏者,寓规讽也”。书 中记: 京旦之装小脚者,昔时不过数出,举止每多瑟缩。自 魏三(秦腔演员魏长生)擅名之后,无不以小脚登场,足 挑目动,在在关情。且闻其媚人之状,若晋侯之梦与楚子 之抟焉。 近日歌楼老剧冶艳成风,凡报条有《大闹销金帐》者 ,是日坐客必满。魏三《滚楼》之后,银儿、玉宫皆效之 。又刘有《桂花亭》,王有《葫芦架》,究未若银儿之《 双麒麟》,裸裎揭帐令人如观大体双也。未演之前,场上 先设帷榻花亭,如结青庐以待新妇者,使年少神驰目闰, 罔念作狂,淫靡之习,伊胡底欤? 金陵富商某者,于癸巳年(1772)在京捐纳别驾。初 时爱玩玉器,无他好焉。不数月,于戏园相识二人,俗名 拉纤者,招伶来寓,日引日多,家人以二鬼目之。于是富 商豪情顿起,酒肴车马,率以为常,昼则歌楼酒馆,夜则 豪饮呼卢,每晚必留一旦在寓同宿。继为聚亲买屋,衣服 器具皆备,一人不下千余金。凡五阅月,已为三人娶矣。 都中之资既竭,复往家取。其子来京,劝以南返,不听, 而阿堵物不能裕如也。后一伶索三百金,期彼数日,不能 如约,其人在寓外诟骂,即前所与娶妇者。商闻之怨悔羞 愤,至夜而缢。约计不及一年,所费万金以外。 P1-4 我郑重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我想,读者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一定能够读懂一个卓荦不群的灵魂,读懂如何“重新回到信仰的大道上,唤起我们生命热情”的深情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