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通万年历(第3版)

万事通万年历(第3版)
作者: 历象
出版社: 气象
原售价: 22.80
折扣价: 16.96
折扣购买: 万事通万年历(第3版)
ISBN: 978750294887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四、寒食节和清明节 清明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运用圭表测 日影的方法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秦汉时代,二十 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自此就有了清明这个节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届时风和日丽,空气清 新,春意盎然。这大概就是“清明”二字的含义。 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传说晋文公重耳早年在外 颠沛流离,介之推和他患难与共,相伴十几年忠贞不二,最艰难的时候, 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让重耳充饥。后来,重耳当了君主,要重赏有功之臣 ,谁知介之推蔑视权贵,隐居深山,过着清贫的生活。重耳寻找不到,便 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之推出来。面临大火,介之推仍不下山,最后紧抱 一棵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百姓为纪念介之推,每年冬至后的第一百零 五天,即介之推被焚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三天寒食。 由于清明是个节令,寒食则是传统祭祀的日子,但由于仅差一天,长 期以来人们就把这两个节日混同起来,统称为清明节。《燕京岁时记》载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栽柳祭 扫坟茔而已。”因此,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寄托哀思,是这个节日的主 要内容。 清明节除祭祀、扫墓外,还有折柳、插柳、戴柳的习俗。据说唐高宗 三月三日游春于渭阳,熏香沐浴后,“赐群臣柳圈各一个,谓之可免虿毒 ”。这是清明折柳、插柳的开端。但在江南地区将此演化为插柳,逢清明 节家家户户将柳插入井边,“井井有条”这句成语,就是清明节植树活动 的起源。 清明、寒食节,由于春回大地,一片青绿,于是人们三五成群到野外 游玩,古时称之为踏青、探春、寻春,从唐宋时普遍盛行。《武林旧事》 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蹲联肩,翩翩游 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也有的在青绿的草地上骑马踏青,马蹄得得 ,疾驰如飞。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先旌旗”的诗句。宋人欧阳修在 《阮郎归·踏青》词中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 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清明又有荡秋千、跳球、斗鸡等活动。历代承袭传为习俗,杜甫有“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是“初”的意思,而 农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古人也 常把五日写成“午日”。“端”字既和“初”字一样,“初五”也就可以 写为“端午”了。由于“午月”和“午日”的两个“午”重复,所以又叫 “重午”。又因为古人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也可说成 “端阳”。 端午节这天,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传说这与纪念楚国大诗 人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候,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 ,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并逼他割地献城。楚怀王又羞又悔,忧虑成 疾,不久便死于秦国。这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愤欲绝,上书新即 位的楚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 奸佞,把屈原削职逐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 内,楚国便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悲愤 之极,但又始终不肯舍弃自己的祖国,便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石投 泪罗江,以身殉国。他的好友得到消息后,忙带人用舟楫打捞他的尸体, 未捞到。为了不让鱼虾食损他的遗体,就用竹子简装米,也有用苇叶包成 粽子投入江中。以后就演变成端阳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 龙舟竞渡是一种极好的民间体育活动。参加比赛的好手,既要有较强 的耐久力,又要有一定技巧。赛龙舟是一种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对增强臂 力,提高大脑神经活动以及心血管和呼吸机能都大有益处,也可使全身各 系统得到良好发展。至今,我国南方的水乡,每逢大地回春时节,经常举 行壮观的龙舟划船赛。 端午吃粽子,在晋以前杜台卿著的《五烛宝典》中有所记载。晋代周 处撰写的《风土记》中说:“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 形。”可见,古时粽子形态和用料均与现今差不多。北方粽子多以黄米或 江米加上小枣或豆沙做成。江南的粽子品种则丰富多采,除甜味粽子外, 还有猪肉、牛肉、火腿等咸味粽子。江浙一带的粽子被誉为“粽中之魁” 。 我们的祖先,历来就很注重食与疗的关系。许多食物,既是美味,又 是良药,古人把粽子列入了中药之中。《本草纲目》中说,粽子“气味甘 、温,无毒。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疟药,良”,如今,医生已不再用粽 尖治疗疟疾了,但糯米(江米)确是一味中药,它有“补中、益气、止泻” 之功。据营养学分析,二两糯米可产热量360卡,再加二两小枣,产热300 卡,二两粽子可产热600多卡,相当于六两标准粉馒头的热量。天热时,食 欲欠佳,如剥上一盘冰镇粽子,撒些白糖,不仅色香味美,还可促进食欲 ,实为营养丰富的时令佳品。 端午这一天,民间喜食粽子、竞渡龙舟之外,还有插艾叶、佩香包, 用雄黄酒灭五毒等习俗。端午处在小满和夏至节令之间,正是多种传染病 开始抬头的时候。人们根据初夏时节昆虫活动的特点,采艾叶悬于门户上 ,利用其挥发的药味洁净空气。有的用艾叶、苍术、白芷、佩兰等芳香性 中草药点燃熏烟,以灭室内毒虫。为了确保孩子健康,又用苍术、山柰、 白芷、菖蒲、雄黄、冰片等中药,制作成香包,带在孩子衣襟上。香包里 面装的中药,不时散发出阵阵药香,对流感、白喉、水痘等幼儿常见传染 病有极好的预防效果。 “唯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额头王,即在端午时用雄黄 酒在孩子额头上画个王字。在鼻尖、耳垂上也涂上一些,以避毒虫侵害。 雄黄酒用白酒掺以蒲根、雄黄配制而成,是古时夏季除害灭病的主要消毒 药剂。除了用于孩子的皮肤点染外,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都要洒上一些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 药砒霜。砷化物又是致癌很强的化学物质。所以,雄黄酒只能作环境消毒 灭虫,切忌饮用,以免发生急性砷中毒。 端午这天,民间还有用佩兰熬水洗浴风俗,“五日蓄兰为沐浴”。所 以,端阳节又称“浴兰节”。 六、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 》:“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农历八 月居秋季七、八、九三个月的中间。按一个季度的孟、仲、季月的排法, 八月为仲月,而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之中,所以八月十五称中秋,定为节日 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明而圆,月色也最美丽,人们望着玉盘般的明月,自然 会想到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 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人们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所以八月十 五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成为佳节,又在于月亮有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玉 兔捣药、吴刚伐桂等等。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得最广。据说后羿的妻子长 得十分美丽,因偷食了老道士献给后羿长生不老的仙丹,飞到月亮上广寒 宫里做了嫦娥仙子,每逢中秋佳节总要走出广寒宫遥望人间。所以中秋夜 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嫦娥奔月等有关月宫的神话,反映了人们向往登月 的美丽幻想。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种幻想已变成现实。古人想象的神秘 的仙境,经宇宙航行员已几次登上月球视察,原来是一个没有空气,没有 生物的荒凉世界。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嫦娥、玉兔、吴刚,更不会有什么神 仙了。 中秋之夜,碧空如洗。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正是赏月的好时光。人 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明月今宵多”,都是有道理的。中秋 时节天气晴和,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空气中的尘埃也比较稀少,使得空 气吸收光线的能力大大降低,空气透明度大大增强,这样月亮自然显得格 外明亮了。这时节,又值秋分前后,月亮的轨道离地球最近,太阳光差不 多是垂直照射到月亮上的,月亮上接收的光线多,反射的光线自然也多, 这又增加了月亮的明亮感。同时,我国地处北半球,月亮出来的时间也要 早些,太阳刚落山,月亮就升起来了;加上历来人们对月亮的美化和夸张 ,更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于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了。 中秋的夜晚,明月高挂太空,清辉洒满大地,千家万户围坐在一起观 赏月色,人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叙谈,共享天伦之乐。传说月饼在唐 代就有出现,至宋代更盛。北宋诗人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的诗句。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也有月饼的记载。明代《西湖游览志 余》记载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现在的月饼已成为传统糕点。其 制作风味有京式、广式、苏式、滇式月饼等。花色品种又以馅芯成分、制 作工艺、饼面花形各异,根据表皮又可分酥皮月饼和糖浆面皮月饼。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