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唯愿爱与自由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
作者: 李银河|责编:党敏博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55.00
折扣价: 36.30
折扣购买: 生命唯愿爱与自由
ISBN: 97875057497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 人怎样才能得到快乐? 首先,只做自己能够胜 任愉快的事,不做力不从心 的事。 此话听上去简单,做起 来却不容易。原因在于人往 往并不知道或者有时不愿知 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明明自 己做不到的事情,会以为自 己能做好,付出很大努力,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就会陷 入痛苦之中。 此外,有些事是经过人 的艰苦努力最终能够做好的 ,但是努力的过程是痛苦的 ,要不要在这种痛苦前止步 呢?还是应当继续努力达成 目标?黑塞所写的有关歌德 与席勒对比的文章就很典型 :歌德是一个对写作胜任愉 快的人,他仿佛得到天启, 一切都那么自然地、毫不费 力地流淌出来,仿佛神来之 笔;而席勒却在写作中苦苦 煎熬,面对一沓稿纸大受折 磨,怀疑,犹豫,不自信, 经过千辛万苦才最终写出杰 作。黑塞因此给二人不同的 评价:歌德是神,席勒是英 雄。问题是,如果你属于席 勒这种类型,你还应不应当 写作呢?如果当初席勒知难 而退,文学史上就少了一位 伟大的作家。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 确切了解和定位自己才能的 界限至关重要。如果你能确 知自己最适合做什么,确知 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做成的事 和即使怎么努力也做不成的 事,你才能够做出正确的选 择,才能避免坠人痛苦的境 地,才能进而得到快乐。 其次,只投入能够使自 己快乐的人际关系,摆脱痛 苦的关系。 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类: 亲情、友情和爱情。亲情与 生俱来,多数情况下是美好 的,给人带来快乐的。但是 当亲情变质为给人带来痛苦 的情况偶尔发生时,却不容 易摆脱。文学作品中频繁出 现的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 情形其实就在现实中大量发 生,当事人痛苦不堪。在关 系无法摆脱的时候,只能适 当调适,使得关系的痛苦程 度不那么尖锐而已。相比之 下,友情变质时就比较容易 摆脱。因为与亲情相比,它 是后天选择的关系,一旦友 情不再为双方带来快乐,比 较容易摆脱。 爱情的情况就更复杂一 些,它既是后天的选择,又 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关系,不 像友情那样相对平静,不那 么激烈。爱情跟亲情和友情 相比是一种烈度更强的关系 ,快乐起来更快乐,痛苦起 来也更痛苦,不容易发生, 一旦发生又不容易摆脱。爱 情虽然是人世间最美的花朵 ,但是在爱情消失的情况下 ,只有坚决摆脱,才能重获 平静和快乐。当然,有些爱 情最终变成了亲情和友情, 这是爱情消失后一种痛苦程 度较低的过渡途径。 最后,欲望的克制与升 华。 人的欲望来自生命本身 ,欲望强烈者生命力强大, 欲望微弱者生命力弱小。欲 望包括创作欲望、行动欲望 、各类生理欲望,如食欲、 性欲等等,它是一种来自生 命深处的冲动,像山间的一 股泉水,盈满之后就需要宣 泄。有的人的泉涌细小无力 ,只是涓涓细流;有的人的 内心之泉汹涌澎湃,一泻千 里。前者的人生琐碎平静; 后者的人生大悲大喜,快乐 与痛苦的程度都要高得多。 对于前者来说,没有克制欲 望的问题,因为他们原本就 没有什么不可克制的欲望和 冲动;对于后者来说就会遇 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各 种欲望都很充沛,在欲望难 以宣泄时就难免异常痛苦。 例如在恋爱和交友上,他们 常常会遇到欲望受阻的情况 ,此时就需要升华。按照弗 洛伊德的升华理论,在原欲 受阻的情况下,应当将其升 华至文学艺术一类的精神活 动中,使得不到宣泄的欲望 转化为创造力,在创造性活 动中得到宣泄。在这个过程 中,不仅个人得到无与伦比 的快乐,社会也因之受益: 人们可以享用这些人创造出 来的文学艺术品,得到美妙 的艺术享受。 总之,如果人能够一生 只做自己胜任愉快的事情, 能够只交往给自己带来愉悦 感的人,能够克制自己无法 宣泄的欲望并将其升华至美 好的精神生活之中,他就一 定能够得到一个快乐的人生 。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