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垂死

内心垂死
作者: (美)罗伯特·西尔弗伯格|责编:宋齐//姚海军|总主编:姚海军|
出版社: 四川科技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7.20
折扣购买: 内心垂死
ISBN: 9787572711350

作者简介

罗伯特?西尔弗伯格(Robert Silverberg),美国著名科幻作家,1935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他的写作生涯始于其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时期。从1954年发表处女作开始,他便如同一台上满了发条的写作机器,连续创作了数十部长篇作品和数百篇短篇作品。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西尔弗伯格开始从事个人风格更强烈的创作,写出了比早期作品更加深刻、人物更加丰满生动的作品,也迎来了他获奖的高峰期,成为雨果奖和星云奖颁奖典礼的常客。《内心垂死》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 2004年,为表彰西尔弗伯格为美国幻想文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授予他大师奖。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是时候再进城一趟了,去大学里搞点钱。 我的日常开销并不大,一个月两百美元足以维持 生计,只不过最近手头比较紧,我也不敢再去找 妹妹借钱了。很快,这些学生就得写本学期的第 一篇论文了。这门生意一直比较稳定,戴维?塞 利格疲惫不堪、日渐衰败的大脑即将再次派上用 场。今天应该能接到七十五美元的活儿。十月份 的清晨很美妙,阳光灿烂,空气干爽。一股高气 压笼罩着纽约市,吹走了湿气和薄雾。在这样的 好天气里,连我那逐渐衰弱的能力也活跃起来。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天空慢慢铺展 着清晨。目标百老汇地铁站,请准备好地铁代币 。 你我两个人,我在对谁说话?毕竟我正独 自一人前往曼哈顿下城。你我两个人。 为什么是两个?当然指的是我和住在我脑 子里的那个生物。它蛰伏在海绵般的巢穴里,窥 视着毫无戒心的凡人们。那个狡猾的东西,生病 的怪物,正在比我更迅速地走向死亡。叶芝曾写 过一首诗——《自我与灵魂的对话》,而塞利格 的自我分裂是叶芝这个可怜的傻瓜永远无法理解 的。既然如此,那塞利格为何不能也聊一聊自己 这项独特却易逝的天赋,将其比作一个强行寄宿 于他头骨之中的不速之客呢?有何不可呢?那么 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穿过走廊,按下按钮, 进入电梯。一股大蒜的臭味。这些乡巴佬,乌泱 泱的波多黎各人,走到哪里都能留下强烈的气味 。我的邻居们,我爱他们。向下,向下。 现在是东部夏令时上午10点43分,中央公 园的温度是57华氏度,湿度为28%,气压表读数 为30.30英寸汞柱,且气压呈下降趋势。东北风 ,风速每小时11英里。天气预报显示,今天和明 天都是晴天,阳光明媚,最高温度在60至65华 氏度。今天的降水概率为零,明天为10%,空气 质量良好。戴维?塞利格时年四十一岁,呈老化 趋势。他的身高略高于中等水平,身材是一个习 惯自己胡乱对付一顿的单身汉特有的瘦削。平时 ,他总是一副微微皱眉、略带疑惑的神情,还经 常眨眼。他身着褪色的蓝色牛仔夹克、1969年 的复古条纹阔腿裤和结实的厚底靴。从外表看, 他很年轻,至少脖子以下如此;但事实上,他看 上去活像一个从某间非法实验室里跑出来的实验 品:一个日渐秃顶、满是皱纹、一脸愁容的中年 男子的脑袋被嫁接到了一个不情愿的青春期男孩 的身体上。这事是如何发生在他身上的?他的脸 和头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老的?电梯从十二层 (他那两室一厅的避难所所在的楼层)慢慢下行 时,缆绳发出一阵尖利刺耳的嘲笑。他怀疑这些 生锈的缆绳比他的年纪还大,而他自己可是生于 1935年的老古董了。这片房屋可能建于1933年 或1934年,当时的纽约市市长还是菲奥雷洛?亨 利?拉瓜迪亚,也许还要更早一点——可能建于 二战前。(你还记得1940年吗,戴戴?那一年 我们带你参观了世界博览会。这是尖角塔,那个 是圆球。)不管怎么说,这些建筑都在变老。但 话又说回来,世间万物不都是如此吗? 电梯吱吱呀呀地停在了七层。斑驳的电梯 门尚未开启,我却早已感知到一束通过电梯横梁 传来的思维颤动,源头是一名拉美裔女性。门外 站着的很有可能是一个年轻的波多黎各妻子—— 毕竟大楼里到处都是这种人,她们的丈夫在这个 时间段都已外出工作。然而,我坚信自己读出了 她的灵场,而不是全凭瞎猜。果不其然。她身材 矮小,皮肤黝黑,二十三岁左右,挺着大肚子。 我可以清楚地捕捉到来自她的双重思维输出:她 自己浅薄、感性的跳跃式思维,以及从她坚硬隆 起的腹部里传出的毛茸茸的模糊跃动。胎儿大概 六个月。她面部平坦,臀部宽大,一双小眼睛具 有光泽,薄薄的嘴唇抿得很紧。她的另一个孩子 大约两岁,是个脏兮兮的女孩,此刻正紧紧抓着 母亲的拇指。她们进入电梯时,这个孩子冲我咯 咯直笑。女人怀疑地看了我一眼,也浅浅微笑了 一下。 …… 阅读《内心垂死》就像观看一部细腻绵长的文艺片。精妙的隐喻,实验性质的叙事,读心者的困境中满溢着令人共情的无措与悲伤。伴随着优美的文笔,一阵淡淡的怅然从书页中翩然而出,如冬夜初雪般缓缓飘落在读者的脑海,慢慢融化,留下悠长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