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教养的起点:培养孩子生存力的22堂必修课

家是教养的起点:培养孩子生存力的22堂必修课
作者: [日] 大前研一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9.20
折扣购买: 家是教养的起点:培养孩子生存力的22堂必修课
ISBN: 9787508695242

作者简介

[日]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社社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思考的艺术》《专业主义》《M型社会》等多部作品。 《家是教养的起点》是大前研一教子经验的首度公开。他强调教育要回归家庭的观点,主张父母要承担更多的教养责任,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的生存力和责任心,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并收获真正的成功。

内容简介

该给孩子些什么 夫妻吵架大多是为了孩子,家长和孩子吵架,九成九是因为学校和成绩。 全家人边看电视边吃饭?荒唐! 身为家长,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对孩子的价值观。换言之,就是要灵活看待孩子的人生选择。 夫妻吵架大多是为了孩子。家长和孩子吵架,九成九是因为学校和成绩。如果家长能提前料想到孩子的各种可能性,家庭内的争吵定会减半。 很多家庭的唯一话题就是“学习成绩”。说完学习,就没话说了,所有人都一声不吭地看电视。只要孩子的成绩好,父母就放心了——这难道不是很荒唐吗? 孩子们不会和父母聊电子游戏、聊异性、聊漫画、聊自己喜欢的事。为什么?因为一说这些,父母就会问“作业做完了没”。换言之,孩子会认定父母只是老师的帮凶,对他真正想做的事全然不感兴趣。这样的孩子会完全否定父母的作用,也不会仰赖父母。到了学校,老师则变成了父母的代言人,于是成人和孩子的对话就永远也没法进行了。 有问题的不光是亲子间的对话,还有夫妻间的对话。夫妻俩几乎没话说。难道他们吃饭的时候不聊天吗?原来这种夫妻压根儿就不会一起吃饭,连进餐时间都是错开的。 去别人家做客时,我发现有很多家庭习惯在吃饭的时候开着电视。我平时不看电视的,所以对电视这个东西非常敏感,这种习惯也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家的电视机是“藏”起来的,要看电视,必须打开客厅的一扇门才行。而且我们家是在厨房兼餐厅吃饭的,那里并没有放电视机。 难得招呼客人来吃饭,居然把电视机开着,岂不是很没礼貌吗?边看电视边聊天肯定集中不了注意力,主人家的孩子还会随便换台,这样还聊个什么劲儿啊。碰到这种情况,我总会很不愉快。 不过在那些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没有对话的家庭,看电视也许是个引出对话的好办法。要是看到了什么感兴趣的内容,大家就能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换言之,电视机成了客厅中的“主持人”。否则晚餐时间的电视节目绝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 要我说,在电视机当“主持人”的家庭,大伙儿也是在没话找话。共同的话题不过是电视明星的八卦新闻,或是节目的内容。长此以往,家庭成员的共同话题就会越来越少。 然而,父母与子女的价值观终究是不一样的。突然有一天,父亲忍不住了,骂了孩子。到头来,亲子之间的对话只能建立在“发怒”上。 很少有夫妇会就社会问题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这也是大多数日本家庭的现状。 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给予孩子勇气与自信 有一种竞技运动叫八人赛艇。比赛过程中,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划向终点。现代社会好比一条河,但河的水流会不断变化,所以最前面的掌舵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是日本人一直没意识到目的地和水流的方向在变,而是一味强调“齐心协力往前划”。然而,要是搞错了努力的方向,努力就成了徒劳。 我希望每个家庭,不,是全日本都能再讨论一下“努力的方向”。“朝这个方向走真的好吗?”有些家庭从不讨论孩子将来的人生规划,而是一个劲儿地要求孩子:“继续努力,三要变成四, 四要变成五!” 孩子生来就有直觉,所以知道父母的方向错了——“说那些话有什么用啊,再划只会撞到悬崖上!再说了,往那个方向划根本看不到什么景色嘛。”然而,父母只是一味地激励他们:“再用力点儿!忍着!现在只能这样啊!”孩子心想:“可这条路上的景色一点儿也不好看,划起来又累,这是为了什么啊?”但他们也没有勇气反抗。要是反抗了,家长就会吓唬他们:“别乱来!会掉下去的!当心翻船!” 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给没自信的孩子以勇气。“成绩不好就没希望了!”“必须考上好大学!”“快去做作业!”——这些话能培养出自信吗?我们应该多听听孩子的看法,将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去理解他,读懂他。 如果你不赞成孩子的看法,那就应该将自己作为成年人的看法告诉他。如果孩子听完了之后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那就把“责任”移交给孩子吧。如果孩子说,他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走自己的路,父母就应该真心祝福他。 “如果你有特殊才能也就罢了,可你没什么特长,就只能用功学习了”——常有父母如此教育孩子。然而,要是没有才能,用功学习也没用。踏上社会之后,临时抱佛脚这套就不管用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做学问的才能,就应该和孩子一起思考没有才能的人该怎么生存下去。 没有才能的人要是勉强考上了好学校,勉强进了好公司,那他这辈子就完了。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才能的人绝对没有好日子过。同事全是才华横溢的人,试问一个才能平平的人怎么可能在这种公司混出头呢? 以我的儿子为例。我的大儿子是化学专业的,但化学家可没那么好当。当然,化学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但我并不觉得他能靠化学吃饱饭。我自己也是学化学出身的,也当过一段时间的技术人员,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但我不会劝他改行。因为我觉得,让他放手一搏不是很好吗? 实不相瞒,我并不担心大儿子的未来。因为我坚信,他的优点一定能在其他领域发光发亮。他与人为善,言出必行,是个非常踏实的男人,大家都说他为人诚实。而且他还很喜欢运动。所以我觉得他反而比较适合搞服务业。 学技术的人也能在服务业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大展拳脚。而且他从小摆弄电脑,深知新时代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我并不着急和他一起规划未来。时候到了,他自然会来找我商量的。其实他小时候一直嚷嚷着要当飞行员,说了足足十多年。可上高中后,他的女朋友说了一句:“飞行员?那岂不是一辈子都要照着工作指南过日子吗?无聊死了!”听到这话,他便立刻调转方向,进了化学系。 他将在明年毕业,因此今年是他的关键时期。我很期待他描绘出的发展蓝图。等他制订好了计划,我们做父母的再提提建议就行。 再说说小儿子吧。他有种特殊的才能,没有很高的学历也能过得很好。而且我总能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明明还是个高一的学生,可他对社会的见解异常独到,真是不可思议。 我总是摆脱不了书生脾气,很容易上火,所以常会参考他的意见。要是我问他“为什么”,他也会给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不如我好,但我坚信,他踏上社会之后定能有所建树。 我们夫妻经常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换言之,上面这些话并不是我的个人看法,而是我们夫妻的共同意见。 发现孩子的特质与长处是父母的责任 父母不能光用成绩评价孩子的好坏,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孩子。一味讨论成绩是毫无意义的,还很容易葬送掉孩子的未来。 身在日本,绝不可能出现沦落街头的情况,无论如何总能混到一口饭吃。与其一味学习,不如掌握一门技术来得更实在。 所有人都跑去当快餐店店长了,因为当店长不用动脑子,照着工作指南来就行了,于是木匠这个工作就没人干了。现阶段我们还需要很多技术类的专家,电脑专家也不例外。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白领的。所以我们必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就是比别人强的地方,用自己的长处推销自己。如果你诚实,与人为善,那就应该选择能发挥出这些长处的活法。 如果你是个老实人,却进了大企业,那就等着被淘汰吧。这个人生选择可谓大错特错。那些擅长搞权谋术数的人更适合进大企业。如果“诚实”是你的代名词,那还不如开个小商店,白手起家,反而能吸引到更多的顾客。 综上所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如果父母无法发现孩子的优势,那就只能说父母还没尽到责任。这样的父母就会说:“先去上个大学吧,有了大学文凭就行。” 只要仔细观察你的孩子,你就一定能发现一两个闪光点。 “你有这样的优点,要是朝这个方向发展,也许能成功哦!”——只要这么一说,孩子就会对那个领域产生兴趣。要是孩子回答:“不要!我要进大公司!”那就怪不得你了。 “你必须考上一流大学,进一流公司”——就是因为父母不多加思考,不负责任,才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1.社会在变迁,科技在进步,当前的学校教育并不能完全代表20年后的知识水平,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20年后的生存需求,让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生存能力。 2.责任心教育。在儿子们还很小的时候,大前研一就开始对孩子们进行责任教育,他主张生而为人,要对自己、家人、公司、国家和社会负责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用这种理念做事,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懂得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用爱对待家人,并且拥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应该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3.高瞻远瞩。大前研一在电脑尚未完全普及的时代就已经意识到电脑、网络、程序的重要性。他尊重儿子们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学编程。而将近20年后的我们才刚刚意识到孩子学习编程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大前研一的格局可以给父母们很多启发。 4.不缺席的爸爸。无论多忙,大前研一都会陪妻子进产房;无论多忙,大前研一每年都会带全家人出去度假;无论多忙,大前研一总会停下来倾听家里每个人的需求,合理协助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想法。无论是为人子、为人夫还是为人父,他从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