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世海脉脉情缘(菩萨宝偈)

茫茫世海脉脉情缘(菩萨宝偈)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新世界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7.60
折扣购买: 茫茫世海脉脉情缘(菩萨宝偈)
ISBN: 97875104351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当我们知道“归命”的意思,再来理解“归依”就容易得多 了。“归依”是一个人开始进入佛教的重要仪式,它是说人若生起 对佛的信心,就应该归依三宝,三宝就是佛法僧,若以《大乘义章》 的说法.三归依即是“依佛为师。故*归佛。凭法为药,故名归法。 依僧为友,故称归僧”。又说:“归投依伏故*归依,归投之相.如 子归父依伏之义。” 一般人很容易认为佛、法、僧是对外在有一个依靠,而忽视 掉自己的内在也有具足的三宝,其实,佛教的归依也包括归依‘‘自 性三宝”之意,“法界次第”就说归依有“返还”之意。是从一个 混乱的世界回到一个清明的自我,当清明白我**显现的时候,就 能无碍地归入佛界,因此,佛法僧三宝是法界的真实.也是自性 的真实。 佛教徒的“归依”与基督徒的“*洗”都是作为一个**信 仰的基本仪轨,是一个人决心与信心的表现,因此,还没有*过 归依仪式的人若自称为佛教徒。就好像学校的学生尚来办理正式 注册的手续,是不合规制的。一旦*了“归依”仪式。就要依教 奉行,并且把自己的归依、供养、修行回向给众生,文殊师利菩 萨在《华严经)里说:“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在“归依”仪式里,以密宗为例,有“归依、菩提心、观想、祈请、 念诵、灌顶、回向”等,我们现在来看看: 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菩提心:愿一切众生离苦、愿一切众生常乐、愿一切众生得欢喜、 愿一切众生舍贪嗅。 观想:在我们面前的虚空中,坐于莲花*月轮上的,是证悟者 释迦牟尼佛,具慈悲与明慧。为诸菩萨、阿罗汉所围绕,彼为一切 解脱之展现根源。 祈请:我们虔敬地向您不变的智慧祈求,愿尽除世俗业障,达 到究竟证悟。 念诵:南无佛、婆伽梵、如来、胜者释迎牟尼!您是觉者,究 竟觉悟与善调伏,我归依供养您,请加持我! 灌顶:发自佛陀,智慧光芒,愿我及一切众生为其所触,愿一 切染污及障碍净除、无上智慧的觉性开展,愿这颗至善种子永植! 回向:以此修行力,诚挚回向,虑一切众生,菩提心生起!愿 一切众生,达到究竟解脱。 这样的归依仪式很圆满地呈现了佛教归依的种种意涵,佛虽崇 高伟岸,众生也并不卑下低贱,从众生归依佛,是如同一粒水珠入 海,是一面依维法界的实相三宝,一面开启自我的真实三宝;是把 封盖在瓶中的空气打开,回到清净广大的空性里去,让空性清洗我 们的瓶子。直到我们认识一粒水珠与一片大海的水性一样**,一 丝空气和整个空气没有分别,这时我们才能体会真实的归依。 净土行者从“归依”走向他力,仰仗佛的愿力寻求解脱,禅行 者由“归依”走回自力,靠自力的开悟寻求解脱;两者都不离归依 之意。因为一个人若能体贴佛愿,自力必已宏深;反之,一个人若 自性**开展,必能体会佛恩,其中不应有差别存在。 *后。让我们来看《那先比丘经》里的一段: 有一位国王,问那先比丘说:“念佛之人可带业往生,甚难取信 于人。” 那先反问国王说:“大王,小石置水沉否?” 国王说:“必沉。” “欲令不沉,其可得乎?”那先反问。 “不可。” “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 “可得。” “船中虽多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得不入 泥犁。小石沉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那先比 丘说。 “善哉!”国王说。 归依是使我们登上生死之河的法船,然而这船不只在心外,也 在心内,在归依的那一刻,很多地方、无所不在都在造这条船了! 读释迦牟尼佛的传记,有一段**感动我。 当佛陀看到人们遭*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 恼炽盛的种种痛苦,使他感到一种巨大的苦恼,希望能寻找到解 决痛苦的方法,为了这异乎寻常的追寻,他甚至舍弃亲人和王 位,进入雪山的森林中。 接着,他花了几年的时间,追随圣者修行,试验了各种修行 方法,他依然感到无法脱出生死的轮回。 由于当时的修行者都实行苦行与禁欲,佛陀也和其他修行者 一样进入了**知性的艰苦修行,甚至每天只吃“一麻一麦”,使 他变得憔悴不堪,*后虚弱得昏倒在地上。正好有一个牧羊的女 孩经过,给他喝了一碗羊乳,他才醒转过来。于是,他开始饮食。因 为他知道,如果他还没有解决生死问题就死去,就永远无法完成 自己的追求。 既然**知性的修行生活无法解脱人的痛苦,到底要用什么 方法呢? 有**,佛陀来到菩提树下,对自己说:“若不能证得实相,就 不起此座。”然后他坐在菩提树下,开始进入禅定三昧,并历经 了魔王巨大的考验,经过了七天七夜,佛陀从三昧中出定,正好 看见天边一颗明亮的晨星,他**地证到了生命的实相,感叹地 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读到这一段,内心充满了感动。深深地知觉到当佛陀看 见晨星的明亮时,是**感性的,它说明了**理性的“识” 永远不能达到无限的境地,唯有活泼的、直观的、充满慈悲的 胸怀、从智慧的大海中流出的菩提与般若,才能唤醒自我,找 到生命的真实。 因此,在我的内心深处,总觉得佛的教化是**感性的,但 这种感性不是感官的觉*,而是清净明朗,如月光下的大地。如 果佛教不是如此感性,就不会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不厌生死轮回来 到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深刻无悔的慈悲、平等无私的智慧、百折 不回的修行,与勇猛不退的愿力了。 《金刚经》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护 念”与“咐嘱”有如母亲对待孩子,是感性的。《维摩诘经》说:“以 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 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痛者,则 菩萨无复病。”——菩萨愿与一切众生共痛,这也是感性的,仿佛 我们愿意代父母子女*苦一样。《华严经》说:“不于众生而起一 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 无恚怒。”——这无私无怨无悔的“慈眼”,是多么的感性! 经典上到处都可以找到菩萨非凡动人的感情,由于我对菩萨 的愿力、慈悲、智慧、实践恒常保有一个感性的观点,因此读经 的时候常使我感动得流下欢喜与悲悯的眼泪,对大乘佛法也进而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九千多部经典是人类智慧*高的表征,但 因为在读经典时抱着严肃理智的0情,很难体会到菩萨美丽浪 漫、深刻动人的风格,我觉得这是**可惜的。P19-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