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人生不喜亦不惧
作者: 国家人文历史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3.60
折扣购买: 陶渊明:人生不喜亦不惧
ISBN: 9787521739275

作者简介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作为人民日报在文化历史领域影响力的重要延伸,《国家人文历史》创刊于 2010 年,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十多年来,《国家人文历史》坚持“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历史责任”的使命与担当,秉承“人文家国、历久弥新”的宗旨与理念,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弘扬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 5000 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十多年来,《国家人文历史》以“真实、权威、厚重 ”的鲜明特色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喜爱连续11 年被评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被评为“全国百强报刊”。

内容简介

陶渊明种地种得怎么样? 有人可能会觉得“书生手无缚鸡之力”,陶渊明会读书作诗,可他会种地吗?能养活自己吗?……越想越有点替他担心啊。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大概是这样:种一小块地,养几只鸡鸭,摆弄花花草草,看书喝茶发呆,每天睡到自然醒……真令人羡慕啊!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通过他的诗来看看吧! 诗人真的会种地吗?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的首二句描写了陶渊明早出晚归的务农日常。尽管他披星戴月地干活,可“草盛豆苗稀”,看起来结果不太尽如人意。于是常常有人用这首诗来证明陶渊明不擅长农事,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侧面证明陶渊明很懒,不认真种地,进而推导出:他的田园生活多轻松悠闲啊……我们当然不能用今天的思考习惯和认知水平去推想古人。其实,无论是古代农书《齐民要术》,还是现代的农业经验,都证实豆子需要深耕,种子要埋得深一些,而且植株需要较大空间才能长得茂盛,不能过密。另外,“地不求熟”,在新开荒的土地种豆子更好,陶渊明也写过“开荒南野际”这样的诗句,但不能确定他开荒是否是为了种豆子。新开辟的土壤中杂草的残根和草籽本来就多,豆苗又行距稀疏,“草盛豆苗稀”的情形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如果用这首诗来说明陶渊明不会种地,可就误会诗人了。 乡居生活怎么样? 杂诗(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已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即使诗人农活儿熟练,还有僮仆帮忙,真正的乡居生活还是非常艰辛的。《归园田居(其三)》里诗人就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从早忙到晚,辛苦忙活一年,温饱可能依旧成问题。《杂诗(其八)》写的就是诗人艰辛讨生活的日常:没有奢侈的欲求,躬耕不停,只愿能吃饱粗粮,冬天有足够的粗布裹体,春夏有葛布遮阳。但连这样的需求都不能满足,我一时也想不到其他办法,唉,真令人悲伤。有时赶上天灾,更是雪上加霜:“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螟、蜮是两种害虫,吃叶子的是蜮,吃芯儿的是螟。旱灾、虫灾、风灾、雨灾,陶渊明都赶上了,收成当然好不了,甚至连税都交不上。 跟随陶渊明,走进桃花源的自在天地!通过陶渊明,深入崇尚清谈的魏晋南北朝;跟着大诗人,读懂魏晋风流与田园诗的隐逸。 1.通过一位大诗人,深入一个历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跟着大诗人,读懂一类传诵至今的伟大诗篇:通过屈原,读懂诗歌的起源与楚辞的瑰丽;通过陶渊明,读懂魏晋风流与田园诗的隐逸;通过李白,读懂大唐盛世与唐诗的气象万千;通过苏轼,读懂大宋风雅与宋词的万种风情。 2.四位大诗人,串起中国文学史时间轴,读诗学史有坐标:屈原-战国,陶渊明-魏晋,李白-唐,苏轼-宋。 3.涉及各类文学体裁,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千年文脉:上古的弹歌和候人歌、先秦诗经、楚辞、魏晋田园诗、唐诗、宋词。 4.每本书一个知识网,搭建打通文史的诗词读库:历史线、文化史线、文学史线、诗人线,四条线交织成知识网络,学诗更是学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