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9.00
折扣购买: 熊猫小四/动物与孩子
ISBN: 9787530164068
叶广芩,北京市人,满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授予“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曾任陕西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委员,西安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状元媒》等;长篇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老县城》等;中短篇小说集多部;电影、话剧、电视剧等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柳青文学奖、萧红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中国环保文学奖等奖项。
一 竹林有洞天 鸡在前边跑,汪汪在后 边追,鸡和人一前一后钻进 了屋后的竹林。 这片竹林很大,竹子随 着山势生长,又细又密,人 走在里头得像游泳一样用手 扒拉,要不根本前进不了。 爷爷说这些细密的竹子叫箭 竹,又硬又直,是古代打仗 时用来做箭杆的,箭杆要是 不直,箭就射不准了。搁过 去,这片巨大的竹林本可以 成为朝廷宝贵的兵器库,可 是三庙村的山太深了,就算 是好兵器库也没人发现。所 以这些竹子就长年累月地自 由生长着,从古代到现在。 现在的人都不射箭了,现在 的人有枪。汪汪家就曾有把 猎枪,是爷爷的,枪筒子又 粗又长,爷爷拿它打过豺狗 、野猪、土獾,也打过土匪 。后来这里成立了国家级的 自然保护区,不允许村民再 持有猎枪,爷爷的枪上缴了 。山里的动物受到了保护, 个个儿都变得金贵了,谁也 不敢惹了。 人们说,三庙村是秦岭 的肚脐眼儿,隐秘又深邃, 一般人压根儿不知道这个地 方。这里属于大熊猫生活的 中心地带,不许修公路,不 许搞建设,进来的路口有检 查站的人把着,用汪汪妈的 话说:“里边的一切都要保 持原生态。” 三庙村之所以叫三庙, 是因为村里那座年代久远的 小庙。小庙有三间殿堂,一 座门楼,断壁残垣围成了一 个小院。院里堆着许多破砖 烂瓦,长着半人高的荒草, 庙顶塌了个大窟窿,人一抬 头,就能望见外头的蓝天。 大殿里供奉着天、地、水三 尊神像,因为年代久远,加 上屋顶漏水,神像的嘴脸已 经模糊不清,泥胎身子也破 烂不堪,只有门楼两边站立 的两个武将还有点儿模样。 武将威武地瞪着眼睛,左边 的手拿宝剑,右边的手握长 矛;左边的脚底下踩只大狼 ,右边的胳膊上绕条黑蛇, 很是神气。 奶奶最近常唠叨家里的 母鸡爱把蛋下在竹林里,害 得她在鸡窝里几天捡不到两 个蛋。今天,汪汪决心帮奶 奶寻寻母鸡的野窝,说不定 那些丢失的鸡蛋都在那儿窝 着哩。 汪汪站在竹林里朝四周 看,前后左右视野里全是密 匝匝的竹子,望不了多远, 视线就被挡住了。汪汪知道 ,林子深处有大熊猫,有竹 鼠,有黑熊,有各式各样的 野家伙,但是汪汪不怕它们 。那些动物机灵得很,无论 大小,听到汪汪哗啦哗啦拨 弄竹子的声音,早早就躲了 ,要想见到它们可不容易。 汪汪家虽然住在竹林旁边, 屋后门几乎跟竹林连在一起 ,但是他见到动物的次数也 是有限的。他们家里,爷爷 和爸爸与动物们的关系最好 ,谙熟在三庙村附近活动的 每一只野物。比如爷爷就认 识在附近游荡的一只花豹。 花豹总是习惯性地到竹林旁 的小溪来喝水,躲着人,从 来不跟人正面接触。村里人 偶尔能远远看见它的身影, 可一闪就没了。但是花豹不 躲爷爷,爷爷在小溪边打水 ,花豹会站在水边和爷爷从 容地对视,就像是两个朋友 在水边相遇,互相都很熟悉 了。爷爷对花豹说:“你吃 了没?” 花豹也不言语,看着爷 爷,大粗尾巴甩来甩去。 爷爷回来对汪汪说:“那 只母豹怀崽了,过不了多久 就会有小豹子出生了。” 汪汪问爷爷能不能抱一 只小豹子回来,代替他们家 那只又馋又懒的花猫,他早 想把家里的猫换换了。 爷爷说:“不能。” 爸爸比爷爷还有本事, 他能喊出竹林里的熊猫来。 有研究人员翻山越岭来到熊 猫活动的核心地区,常为看 不到野生熊猫而遗憾。尽管 熊猫都戴了电子项圈,研究 人员能大致知道它们在什么 地方,但也不是想见就能见 着的。这时,汪汪爸爸就会 夹着笋或鲜嫩竹子,站在竹 林边喊熊猫。汪汪爸爸对竹 林里的熊猫很熟悉,他告诉 汪汪,竹林里有三只熊猫, 他都认识,还给它们分别取 了名字。爸爸给熊猫取的名 字很直接也很有创意:一猫 、二猫、三猫。 三只猫。 三只大熊猫。 爸爸和熊猫们好像有约 定,爸爸站在竹林边大声呼 喊:“一猫、二猫、三猫!” 喊几遍就会出现效果。 有时候一只不来,有时 候呼啦啦一下来仨。 最常来的是一猫,一猫 是只漂亮匀称的母熊猫,汪 汪爸爸甚至可以用手摸它的 脑袋。一猫最馋,最懒,被 保护区的人在脖子上戴了电 子项圈,编号是“SM1”,意 思很明确,就是“三庙1号”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