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选(上下)(插图本)

宋词选(上下)(插图本)
作者: 刘乃昌 朱德才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宋词选(上下)(插图本)
ISBN: 9787020146062

作者简介

刘乃昌(1930—2015),山东滕县人,原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词学家、宋代文学专家。先后出版《辛弃疾论丛》、《苏轼选集》、《苏轼文学论集》、《姜夔诗词选注》、《宋词三百首新编》、《晁氏琴趣外篇晁叔用词校注》等专著十余部。 朱德才,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1955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选拔为研究生,从著名学者冯沅君先生攻读宋元明清文学。1957年留校任教,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宋词,著有《陆游诗歌选译》、《增订注释全宋词》(合作)等。

内容简介

前 言(节选) 刘乃昌 宋代继汉唐之后,中华文化又有辉煌的发展。就文学殿堂而言,诗有显著创变,文有长足演进,赋体走向散化,词更趋于鼎盛。词在两宋堪称一代文学之最。 词兴起于李唐,繁衍于五代,大昌于两宋,绝非偶然。赵宋建国后,鉴于晚唐五代武人拥兵割据,中央政权失控的教训,治国决策倾向右文抑武,较为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嗣后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发展,教育的逐渐普及,文化生活也呈现普遍高涨之势。这为学术、文艺的发展繁荣,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有利条件。 在艺文舞台上,新兴词体亦有它独异的优长和发展潜力。其一,词与乐的结合,使词体协律可歌,讲究声情,“以文写之则为诗,以声度之则为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发妙旨于律吕之中,运巧思于斧凿之外”(宋黄《花庵绝妙词选》)。既可传诵于文士书案,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这就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比之徒诗,一时拥有更多的接受群体。晚唐五代酒楼客馆时而有歌伎演唱曲子词,到了宋代唱词侑酒、宴客听歌,更蔚成风气。宋陈师道《后山诗话》载:柳永作词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苏轼每赋新词往往不胫而走。如知徐州时,作《永遇乐》咏燕子楼,脱稿不久,即“哄传城中”(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教坊歌手袁中秋之夜登金山赏月,特意放歌东坡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宋蔡《铁围山丛谈》卷三)。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云:“唐初歌词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由此可见,以词应歌在宋代十分流行。 其二,词体句型错落差池,修短有度,奇偶交叉,无论凭词制谱或依谱填词,较之齐言诗屈伸自如,收纵多变。章法上,小、中、长各式备俱,节拍有舒有急,有抑有扬。小令单调,下笔能留,言近旨远;中调、慢声,各叠映带互补,宛转曲折,相摩相荡,回环复沓,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妙。词因起源于民间,流布于市井,用语上较之古律诗,更便于吸取生活俚语,模拟常人声口,表现日趋复杂的人文景观,抒写微妙多样的内心世界。词到文人手中,更加融俗入雅,扩张了语言的表情功能和诗化情趣。前人评成功词作,常赞其语言当行,善于提炼家常语,如“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清刘熙载《词曲概》)。长于“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馀”(同上)。“以参差不齐之句,写郁勃难状之情”(明沈际飞《草堂诗馀四集序》)。章法上要“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清冯煦《蒿庵论词》)。这都说明词体句型、用语、章法幽僻微妙之处,作者需费力运筹构思,读者亦当细心体察品味。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引《柳塘词话》云:“诗如康庄九逵,车驱马骤,易为假步。词如深岩曲径,丛筱幽花,源几折而始流,桥独木而方渡。”这生动的比喻,在同诗体的比较中更昭示出词体的独特难点和优点。 其三,情思意蕴的内倾性与开放性,呈现出词体内涵的幽窈和曲深。诗词均是抒情言志表现自我,从而反映客观现实的文艺形式。但相比而言,词多偏重于倾泻自我,使创作主体的情心绪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故而词的抒情性特强,而叙事性稍弱。从这个意义上说,表现视野的幅度稍逊于诗文,而宣发性灵的沉潜度则有所深化。故况周颐称:“词之为道,贵乎有性情,有襟抱,涉世少,读书多。……尺素寸心,八极万仞,恢之弥广,斯按之愈深。”词人创作每每返外象归于环中,从而达到“诣精造微”(《蓼园词选序》)。读宋词佳作,犹如沉游于怨夫、思妇、孤臣、孽子、羁客、逸民之肺腑,不免感情随之起伏,心灵深受震撼。但宋词的内向和沉潜,并不影响它的开放性。尤其在表现情爱、艳遇、别怀、离思、婚嫁等方面,更有不少坦露的描写,和略无顾忌地倾泻衷怀之作。如果说宋代前期多是风流文士写歌楼艳遇、酒筵伎情或以代言体式抒闺妇离恨,那么此后则不少女性作者大胆坦率地摅写个人的幽会欢情、闺闱恋情、刻骨离情,还有的以血泪之墨,控诉自身亲历的婚姻悲剧。这体现出某些违离礼教风范、摆脱封建桎梏的迹象。 其四,宋词风调在发展中多彩纷呈、群芳争艳,由婉约而宏放,既柔媚又劲拔,愈来愈呈现出刚柔互补、浓淡辉映的态势。词之初期多言闺阃事,“取其曲尽人情,惟婉转妩媚为善”(宋王炎《双溪诗馀自叙》)。而后随着时势的变迁,题材的开拓,体制的衍展,堂庑益发恢扩,而风神也不拘一体。寻绎其大致轨迹,起先多擅长抒写精微幽窈的情思,其后则拓展了清旷豪纵的风致。明张《诗馀图谱》谓:“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事物有阴阳,体性有刚柔,这种两体对举说,只是就粗线条、大范畴而立论。前人曾有婉约为正、豪放为变的“正变论”,从而形成了尊此抑彼的倾向。其实从大范畴来说,词的体性阳刚阴柔二美并存,各具千秋。正如清人张维屏所云:“词家苏辛秦柳,各有攸宜,轨范虽殊,不容偏废。”(《赌棋山庄词话续编》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宋词各期各派各家词作的风韵,则可看出它是多元发展、因人而异、随题而变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论词品,曾提到仙品、神品、逸品、隽品、豪品等多种品味。清孙麟趾《词径》也说:“高淡、婉约、艳丽、苍莽,各分门户。”明周逊《词品序》就题材立论,略谓:“山林之词清以激,感遇之词凄以哀,闺阁之词悦以解,登览之词悲以壮,讽谕之词宛以切。”这说明词体愈发展,风姿愈多样。正由于此,宋词才更能展示出多彩的人生景象,体现出幽明超妙的复杂情,从而富有永恒的美学价值,和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 宋词是在宋代三百馀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步演进成熟而臻于极境的。北宋初期,社会升平,经济复苏,礼乐文化建设开始启动。词坛承传晚唐五代,酝酿变革创新。诗文名家王禹、钱惟演、范仲淹、宋祁等,也染指此道,偶有名篇。而首开一代风气者当推晏、欧。晏殊、欧阳修去五代未远,他们接受冯延巳的影响形成自性风格。晏词珠圆玉润、和婉雍容,富贵气象中时蕴哲思。欧词闲雅舒隽、倩丽婉媚,俯仰清景时偶露旷放。两人咏唱台阁,长于小令。与他们同时而成名略晚的柳永、张先,可称早期的专业词人。柳永发展慢声,长于铺叙,反映市民情趣,把词由台阁传向市井;张先造语纤巧,风调艳冶,时有发越之处。二人对当时词林广有影响。 …… 以上粗略地勾勒了宋词的特色优长和演进轨迹,但远不足囊括宋词的总体成就。宋词与宋诗各有千秋,由于词是历经两宋方始成熟的新型合乐诗体,它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功能和艺术活力,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它与唐诗同是莫可超越的诗苑峰峦,和翔游不尽的艺术瀚海。宋词作品宏富,据近代学者辑集所得,共约有作者一千四百馀家,词作两万馀首。两宋词调式由简而繁,小令、中调、慢声各体完备,名手创制调谱日有增益。宋词拥有广泛的创作队伍,皇帝、重臣、名将、幕僚、文士、婢妾、闺秀……悉有题咏,而专业作者更是才人辈出、名家如林。前人论及宋词流派,除惯于标举婉约、豪放等类型而外,更有骚雅派、清空派、密丽派之说。至于以个性鲜明的词人冠名词体者,如晏小山体、秦淮海体、李易安体、苏东坡体、辛稼轩体、姜白石体、吴梦窗体云云,众体纷呈,不可枚举。正如清田同之《西圃词说》所云:“词始于唐,盛于宋,南北历二百馀年,畸人代出,分路扬镳,各有其妙,至南宋诸名家备极变化。” 所谓“备极变化”,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显著体现。就宋词的意蕴内涵来说,比之唐五代有极大扩展。“词自隋炀、李白创调之后,作者多以闺词见长,合诸名家计之,不下数千万言,深情婉至,摹写殆尽”(《西圃词说》)。宋词中除风月、艳情、性爱、闺思而外,举凡羁旅行役、山林野趣、怀古览胜、节序风情、城乡风光、讽时刺世、伤逝悼亡、感喟人生、谈禅说佛,无不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宋词的题材丰厚,含纳万象,使人目不暇接、领略不尽。两宋词在艺术技法上,也有阔步跨越和飞跃。早期词强调抒情写景,情景交融。所谓“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清李渔《窥词管见》)。宋词情、景、事、理、人、物、万象,含纳自如,无适不可。既长于情景交错、主客互融,又善于写人叙事、因事布景、融理入情、借景寓理、述事评史、咏物摅怀。且由“别是一家”发展到吸纳诸种文体之长,乃至于诗笔、赋法,议论、对话,均可入词,且语典事典,夺胎百家,化用括,融通万卷,达到想落天外、运斤成风之妙域化境。 在宋词这一浩博的文学宝库中,想要开卷揽胜,撮取精华,得体而适时的选本必不可少。宋词选本,自南宋绍兴年间曾编选《乐府雅词》以来,各代各期续有编纂,丛出不穷。新中国建立之后,“二百”春风唤醒了学术园地,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传统诗学词学研究日趋繁荣,宋词的辑集、整理、选录、校释成果丰厚,名家宿学论著手泽灿然可观。这就为适应新时期需求,满足人们愈加开扩的审美视野,编纂新的宋词选本,提供了充分条件。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方家顺应学术潮流,为了弘扬和传播古典文学名作精品,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心设计了“古典文学选本系列”课题,组织各方学人合力纂修,分期梓行。本人应命并约请德才老友联手重纂其中的《宋词选》。编纂要求和体例,参照该套书的统一规格,共同商酌拟定。是书较之通行选本,选篇有所更新,规模有所扩展。以成功反映世间万象和心湖波漪而具有高雅情趣和永恒审美价值为甄录标准,共酌采近八百首,希图包罗两宋各期各派名家代表之作,虽非专业词家而发自肺腑的传世妙品,亦予收录。以期较为全面地体现宋词意蕴、风姿、体式的丰富多样性。各篇首条注释,涵容题解、本事、背景、意旨、艺术评赏诸项,力求钩玄提要、言简意赅,融入个人研究心得,突出词章个性风神。篇中难字、奥语、地名、掌故及化用诗文之处,依据需要悉行诠解,尽可能追本溯源、详明切要。 是编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有关著述,得到了管士光先生的热诚关怀支持和督促。又经刘文忠先生对初稿细致审阅、精心斧正,以是始得顺利结稿杀青和付梓。在此谨表谢忱。由于编者学力时间所限,书中疏略在所难免。尚祈方家读者惠予是正,以期今后校改修订,逐步趋于完善。 1998年5月初稿 2000年4月修订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仁宗朝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在朝曾主持“庆历新政”,倡导改革。外任曾官陕西四路安抚使,知州,经略疆防,守边有功。谥文正,《村丛书》收有《范文正公诗馀》一卷,存词五首。 苏幕遮〔1〕 怀 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黯乡魂,追旅思〔3〕,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此词写秋间乡愁旅思。上片写秋光,明丽旷远,山映斜阳,水天相连,芳草无际,视野极为空阔。下片写乡思,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解,多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借酒消愁,反化为泪,最为警策。前人颇诧异镇边帅臣“亦作此消魂语”(《词综偶评》)。《左庵词话》解释说:“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说可谓得之。 〔2〕“芳草”二句:谓萋萋芳草伸延到望不尽的天边,加重了人们的乡思。 〔3〕“黯乡魂”二句:意谓羁旅情思连绵不断,使思乡神魂为之黯然。 渔家傲〔1〕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2〕。四面边声连角起〔3〕。千嶂里〔4〕,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羌管悠悠霜满地〔6〕。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犯边,范仲淹被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他守边数年,抗御西夏,卓有声威。本篇词写他守边生活的体验和悲壮情怀。宋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词上片写边塞金秋风光,视野开阔,气象萧索。下片抒发守边兵将襟怀,离家万里,边功未就,故里难归。末写深夜遐思,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壮志莫酬、忧国思深的悲慨。风格沉雄激楚,在宋初词坛别创一格,已开辛派爱国词风之先河。 〔2〕衡阳雁去:大雁南飞,见边地日寒。湖南衡阳有回雁峰,为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遇春始北返。 〔3〕边声:指边塞马嘶笳鸣声。李陵《答苏武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4〕千嶂:无数陡峭并列的山峰。 〔5〕“燕然”句:谓未能肃净边庭,立功还乡。燕然,山名,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汉和帝时,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追击北单于,曾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 〔6〕羌管:西北边疆民族的一种笛子。悠悠:形容笛声悠扬。 御街行〔1〕 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2〕。夜寂静,寒声碎〔3〕。真珠帘卷玉楼空〔4〕,天淡银河垂地〔5〕。年年今夜,月华如练〔6〕,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7〕,谙尽孤眠滋味〔8〕。都来此事〔9〕,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这应是一首秋夜怀念情人的词。上片就地面秋声和天宇星月,刻绘出环境的寂静、清寒和空旷。“人千里”承“玉楼空”,点出独处怀人心绪。下片专就离情宣发,“愁肠”三句,折进一层言之,最为深切。“残灯”二句写孤眠独处,已非一日。煞拍谓离愁无所不在,非“眉间”即“心上”,将情思具体化,极富情致。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由此脱胎。李攀龙云:“月光如昼,泪深于酒,情景两到。”(《草堂诗馀隽》)可谓的评。 〔2〕香砌:指飘满落花的石阶。 〔3〕寒声碎:寒风吹动树叶沙沙作响。 〔4〕真珠帘:犹珍珠帘,指华美的帘幕。 〔5〕“天淡”句:形容天宇澄清、银河空阔。 〔6〕“月华”句:形容月光明净。练,白色的绸。 〔7〕枕头欹(qī七):形容辗转不能入眠,枕头倾斜。欹,倾斜貌。 〔8〕谙(ān安)尽:尝够了。谙,熟悉。 〔9〕都来:算来。罗隐《送顾云下第》诗:“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