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戏曲史

天津戏曲史
作者: 夏冬//苏坦//齐会英//郝天石|
出版社: 天津古籍
原售价: 189.00
折扣价: 149.76
折扣购买: 天津戏曲史
ISBN: 97875528149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天津是中国的历史文化 名城,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 作为京畿门户、水陆交通枢 纽,成为全国物资和人员通 往北京的大码头。鸦片战争 后,天津被迫开埠成为西方 文化和西方文明在华的落脚 点,物质的交流带来了文化 的传播。天津作为北京的屏 障,连接着东北、西北、华 东等地,又是南运河、子牙 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 河的交汇处,这种特殊的地 理位置,使得天津形成了多 元化的观众群体,也正是这 些不同层次、不同欣赏品位 的观众队伍,促成了天津戏 曲的蓬勃发展。 天津虽然没有产生本地 的戏曲剧种,但是河北梆子 和评剧的成熟、发展与兴盛 ,京剧的发扬光大,都与天 津息息相关。这些戏曲剧种 进人天津以后,与天津的语 言习惯、文化传统相融合, 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天 津特色的音乐和唱腔。早在 1843年,京剧便传入了天 津,从清末至20世纪30年 代,各个流派的京剧名家都 曾到天津演出,同时,在天 津成长、成名的演员,如孙 菊仙、黄月山、李吉瑞等都 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艺术 风格。京剧在天津舞台上的 南北交流,促使天津的演员 、乐师在艺术上兼收并蓄。 天津舞台形成了独特的演( 伴)奏风格,奏来火炽、热 烈,对铙钹技法颇为重视。 王瑶卿对旦行艺术的改革, 促成了四大名旦的崛起,此 后天津舞台上涌现了大批的 女演员,由此也出现了一批 新剧目,促进了京剧的革新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 批新型剧场陆续建成,这些 剧场大多拥有先进的设备, 主要以演出京剧为主。在二 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所 有的京剧名家都曾到过天津 演出,天津舞台盛况空前。 河北梆子传人天津较早 ,最先被称为秦腔大戏,19 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 代,河北梆子在津日渐兴盛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河北梆子演员到津搭班演出 之前,都要先请直隶班的琴 师吊嗓调音,经过一些“改 味儿”的习练,以适应天津 的语音、唱法和听众欣赏习 惯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卫 梆子”,并大有压倒京剧之 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 剧团出现了第一批女演员, 由此河北梆子在艺术上产生 了新的飞跃,河北梆子在天 津愈加繁荣。 早在清光绪七年(1881 )前后,冀东的莲花落零散 艺人便陆续流入津门献艺。 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 ,大批冀东的莲花落班社相 继涌人天津,大约1909年 前后形成了评剧。评剧进入 天津之初,始终受到上层人 士的排挤,甚至曾被驱逐出 津。后经过成兆才等人在艺 术上全面革新,又逐渐在天 津兴盛起来。特别是女艺人 兴起后,使得评剧的音乐、 唱腔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 成了评剧旦行李(金顺)、 刘(翠霞)、白(玉霜)、 爱(莲君)四大流派。二十 世纪三四十年代,评剧在天 津蓬勃发展,并扎下了牢固 的根基。 昆曲在天津开始活跃是 在清末民初时期。二十世纪 二三十年代,天津昆曲进入 了繁盛时期,这期间,除天 津昆曲班社频繁活动外,许 多外地著名的昆曲班社不断 到天津演出。天津戏曲学校 还曾开办过专业的昆曲班。 尽管天津没有专业的昆曲院 团,但业余昆曲队伍始终活 跃在天津的舞台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戏曲艺人重获新生,天津 戏曲舞台再度出现了繁荣的 景象。1954年,天津举办 了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 ,全面地展示了京、评、梆 等剧种的成就。这一时期, 也是天津戏曲界的创作高峰 ,一批传统戏经过重新整理 ,以新的面貌重现舞台。新 编历史剧不断产生,特别是 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反映现实 生活的现代戏。京剧《六号 门》《火烧望海楼》、评剧 《包公三勘蝴蝶梦》《爱情 》、河北梆子《苏武》《荀 灌娘》、越剧《文成公主》 等都展示出天津在这一时期 创作上的成就。天津还拥有 一批各个剧种的名家,如京 剧名家杨宝森、厉慧良、杨 荣环、张世麟等,评剧名家 鲜灵霞、新翠霞、六岁红等 ,河北梆子名家银达子、韩 俊卿、金宝环、王玉馨等。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