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锋学术小品集(第三卷)

胡智锋学术小品集(第三卷)
作者: 胡智锋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20
折扣购买: 胡智锋学术小品集(第三卷)
ISBN: 9787521217599

作者简介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传媒艺术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等项目四十余项,著有《立论中国影视》《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著作三十余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四百余篇,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曾赴亚、欧、美、非、澳等大洲四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内容简介

构建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 一、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新环境与新需求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胡教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在您看来,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新局面? 胡智锋:从新的环境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代表建立的旧全球化秩序已经引发了世界各国的诟病,因为它是美国至上、美国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妨碍世界发展的一个阻力。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这些年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事实上已经开启了新的全球化征程,这种征程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金砖五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的主张上。新全球化和旧全球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也体现在文化、传播、影视等领域。如何应对这样的冲突、寻找最恰当和最理想的通途,是我们面向未来所处的新环境的第一个问题。当下,单边主义的思路实际上已经很难为继,但是新全球化的引领也是困难重重,毕竟世界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西方文明主导的过程。中国影视教育不得不考虑新的环境。 另外,融合发展也影响着时代。今天这个时代是高科技发展影响世界的新时代。在我看来,这种融合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技术融合,二是媒介融合,三是文化融合。技术融合是指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包括原来处于不同领域的新技术也在融合,如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电影和新媒体的融合、三网融合、台网融合等。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如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入,打破了传统的技术边界。原先由于技术原因分割出来的不同工种和门类也在新的环境中融合,这对影视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介质、不同的平台打破边界。原先的报纸是纸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今天所有的报业都已经数字化,也都处于新的融合中,把音视频和纸质文字打通,变成了全媒介的平台。原来的广播和电视只做广播电视,而今也在向文字和新媒体领域拓展。新兴互联网媒体更是如此,它会吸纳各种传统媒介变成更新的介质,这种媒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也是我们影视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文化融合是指多元文化的融合。过去,由于年龄、国家和地区、种族等原因,不同的文化难以融合。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四川的李子柒,竟然可以跨越数百个国家,跨越不同的语言、种族、文化,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景观。这种融合使我们看到,影视教育以往面对的是传统的技术;而在今天,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给影视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出了新的命题。 《世界教育信息》:新的情况对于戏剧与影视教育有哪些新需求? 胡智锋:从我们面临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种需求是显性的:一是国家需求,二是行业需求,三是影视教育自身的需求。 从国家需求来讲,中国现在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但是大家会发现我们非常被动。我们在很多方面跟西方的文化取向不同,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舆论格局上的“西强我弱”。妖魔化中国现状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西方依然会觉得中国是一个与它们不同的“怪物”。我国有打破这种格局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意识形态的博弈也是个问题。无论是政党制度,还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都是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也将面临长期博弈。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打了一场翻身仗,我们通过强有力的治理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让西方不得不信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不得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力量。这些事实都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执和博弈当中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化价值方面,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大不相同,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话语体系,这和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长期的对峙。因此,在舆论、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格局上,东西方的冲突将长期存在,而这也是国家层面打破已有的僵化格局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需求。 从行业需求来看,戏剧行业在逐渐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城镇化的大规模拓展,城镇生活、小区生活逐渐成为主流,戏剧将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戏剧人才在未来也将会有大量的需求。以电影为例,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拥有最多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数,二是拥有超高的票房,三是创作能力日渐突出。中国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数位居全球第一,票房位居全球第二,生产电影数量位居全球第三——一年产出在800—1000部。这个“一、二、三”的体量使得我国的电影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和需求。再看电视行业,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尽管大家都不看好电视,但未来的电视行业应该还有很好的前景。当然,电视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对于新型电视人才也有迫切的需求。 回过头再看教育本身的需求。以“双一流”和新文科为例,“双一流”是新时代教育的“指挥棒”,这是我国教育部主导的新的评价体系;而新文科有两个要点——强调中国价值、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当今时代,新文科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专业学科面临调整,刚刚确定的国家第14个学科门类也明确将交叉学科变成一个独立的门类,在新文科也体现着同样的理念。未来的专业学科发展应该是融合的状态,特别是在影视专业、影视教育中,传统的工种(包括电视的采编播、电影的编导演摄美)未来都面临着重新调整。当然,如何进行调整是一个难题。因此,在这个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们的学科、专业都面临着全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新的模式。 二、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谈到了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胡智锋:我们必须要看到,截至目前我国影视学术和学科对于行业和国家的各种新需求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度还是不足的。 除了贡献度以外,从师资来看,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待提升。现在我国开设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科的约有1000所高等院校,但无论是应用型高校还是学术型高校师资都远远不足,我国顶尖影视教育学师资队伍还远远不够,这是我们的一个现状,需要慢慢改变。从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除了传统的工种类型,我们特别需要国际型、复合型和各种新工种的精专型人才。国际型指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国际化,而且需要熟悉国际规则;复合型指的是一专多能;新工种的精专型是指在新兴工种中的某一方面有极强的优势。比如,最近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开发一套预演系统,该预演系统的作用在于将电影电视创作的未来景观做一个预设,这种预设将大大降低成本,因此这一预演系统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一定是热门的工种和专业。现在我们还没有针对这种人才类型成熟的培养经验。 在科研方面,电影电视的学术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学术影响力薄弱且标志性重要成果还不足。 在社会服务方面,其实影视行业迫切需要学界为其提供到位的社会服务,但现在看来仍存在着不全面和不充分的问题。不全面体现在对于一些新工种,我们完全不懂,也无法提供相应的人才;不充分体现于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深入,面对行业深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很难完全提供咨询服务。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的问题在于:文化传播力从总体上说是否能够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影视和影视教育能对中国的影视文化,对整个国家文化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提升贡献多少力量。 见证中国影视教育、影视学术和影视艺术发展脉络 打造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的生动素材 深入中国特色的影视教育和研究的鲜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