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宗记(佛教八宗一派遗迹寻访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觅宗记(佛教八宗一派遗迹寻访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作者: 韦力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230.00
折扣价: 156.40
折扣购买: 觅宗记(佛教八宗一派遗迹寻访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
ISBN: 9787532161812

作者简介

韦力,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著有《古书之爱》《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琼琚集》《殊痕探骊》《鲁迅藏书志》《得书记》《失书记》《觅宗记》等,另有与安妮宝贝合著《古书之美》。

内容简介

山家山外之争 知礼 延庆寺 谛闲 观宗寺 在天台宗史上,宋代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那就 是“山家山外之争”。这件事影响之大,已经超过了 本宗内部学术争论的范畴,震动了整个宗教界。《中 国佛教通史》上说:“山家山外之争看似宋代台宗内 部的宗义辨析、抉择,实是宋代台宗与禅宗、华严诸 宗之竞争在己宗内部的反映。由于在宋代新型社会体 制下佛教生存境遇的改变,佛教诸宗必须为获得存在 的合法性而努力,故佛教诸宗在融通的同时,相互的 竞争亦趋于激烈,且呈现出新的形式。这突出表现在 ,对宗义的论辩乃是与对宗教实践形式合法性的辩护 紧密相连的。具体到山家山外之争,则忏法的合法性 实乃整个宗义论争的核心,而义学主题的深入展开乃 是围绕此点而进行的。”这个事件涉及一个最关键的 人物,那就是知礼。《中国天台宗通史》对此有明确 的说法:“四明知礼是天台之学的中兴者,一部山家 山外之争史其实就是围绕知礼而展开的。” 我们先聊聊“山家山外之争”的起因。从唐代中 期开始,大唐盛世逐渐衰落下来,而后产生了安史之 乱、会昌灭佛等等,这些动荡使得佛教各个宗派的文 献资料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当然,天台宗也难以幸 免。到了五代时期,吴越王钱俶偶然读到了《永嘉集 》,他对此书中的一些文句感到费解,于是通过人找 到了天台宗十五祖义寂。义寂告诉钱椒说,这几句话 的出处是智顗的《法华玄义》,但此书的原本在中国 失传了。钱俶通过了解得知,日本和高丽仍有保存, 于是就想办法将其弄回来,杨亿在《杨文公谈苑》中 记载了这件事:“吴越钱氏多因海舶通信,天台智者 教五百余卷,有录而多阙,贾人言日本有之,钱俶置 书于其国王,奉黄金五百两,求写其本,尽得之,讫 今天台教大布江左。” 这段话说,吴越王听商人们说,日本藏有天台宗 文献,于是他就给日本国王写了封信,同时奉上五百 两黄金,让他们把这些请回来,请回来之后,才使得 中国佛教界又多了天台宗的文献。但是,吴越王从海 外征集回天台宗文献,也有的记载称不是从日本,而 是从高丽弄回来者,此事记载于《佛祖统纪》卷十中 :“初,吴越王因览《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语, 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义寂。’ 即召问之。对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 《妙玄》既失不存,未审何缘知之,必寂师先曾见残 编耳,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复存。’于是吴越王 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之。” 这里写明是 从高丽国找回了天台宗文献,然而究竟是从日本还是 高丽找回了文献,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说法,但无论怎 样吧,就是从海外费了很大力气,又花了很多钱,把 天台宗文献又弄了回来。 本宗的文献又征集回来了,这对天台宗当然是一 件大喜事,于是本宗的许多高僧开始研究这些文件, 这时又产生了一个版本问题。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 佛教典籍都失散了,虽然从海外征集回来一些,但这 些经典因为来源不一,同一部书就产生了不同的版本 ,究竟哪个版本才是真正作者的本意,这自然也就引 起了争议。这件事很像秦朝焚书坑儒,到了汉代之后 ,征集回来的各种儒家经典就有了异本,究竟哪个才 是作者的本意,这样的争论有些延续了两千多年。 五代到宋初这个阶段,虽然距现在也就一千年, 但那时佛教的版本就产生了类似的大争论,其中之一 就涉及了智顗的《金光明玄义》。我们知道,天台宗 的最重要著作,是“天台三大部”,余外则是“天台 五小部”,而《金光明玄义》是“五小部”之一,所 以也是天台宗很看重的本宗经典之一。 从海外征集回来的该书与国内流传的残本之间, 在内容的多少上差异较大。该书在五代时期出现了两 个版本,原本流传的,因为历史的原因,产生了残缺 。该书原为两卷,当时流传的只有上卷而无下卷,而 后经过征集,《金光明玄义》一书又发现了上下两卷 的全本,那么这个全本究竟是真是伪,在业界产生了 不同的看法。该书的两卷本被称为“广本”,而只存 上卷者被称为“略本”。当时的天台宗分为了三派, 其中的正统派或说主流派被称为“钱塘派”,这一派 当时的大师是慈光晤恩。这位晤恩倒确实是名师之后 ,我们前面谈到了吴越王钱俶无法理解天台宗经典时 ,就命人向义寂请教,而这位义寂的同门志因大师, 就是晤恩的师傅。晤恩在他的那个时代,也是名气很 大的高僧,他针对《金光明玄义》一书的两个不同版 本进行了比勘研究,然后写出了《金光明经玄义发挥 记》,晤恩的结论是:后发现的两卷本的“广本”是 后人伪造,而只残存上卷的“略本”才是智顗的原作 。晤恩在文中阐述了自己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因为 争论的焦点是天台关心的问题,为什么争论这个问题 ,在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 晤恩这部著作的出现引起了争论,义寂的弟子义 通分别写了两篇文章来反驳晤恩的结论,而晤恩的弟 子源清和洪敏又作了《难词二十条》进行反击,就在 这时,知礼出场了。这位知礼属于天台宗三系之一的 四明系,四明系属于天台宗的旁支,所以,有人认为 “山家山外之争”就是旁系挑战正统系权威的一个故 事。是否如此,我们暂且不论,总之,在此之后,知 礼用了几乎一生的时间进行这场争斗。 我们在这里先作一段插叙,那就是,吴越王为什 么要下这么大力气从海外征集这些经典?同时,天台 宗内部为什么要为《金光明玄义》争斗几十年?这件 事要从《金光明经》讲起。此经的全称是《金光明最 胜王经》,该经是在武则天时期由义净译出,此经对 唐之后的佛教界影响很大。从内容上讲,该经主要是 讲一些鬼神,其实这些鬼神的名称,我们大多数人, 或者说至少是我,都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知道的, 比如《天龙八部》,同时我们进入寺庙时,弥勒佛左 右的四大天王也是出自该经。从《金光明经》排列的 系统来说,天帝释的手下就是四大天王,而四大天王 的手下就是天龙八部,天龙八部的手下则是二十八部 鬼神。 为什么要叙述这么一段话呢?是因为该经中说, 只要国王信奉《金光明经》,那么四大天王将带着他 的手下天龙八部等“当与眷属无量百千鬼神,隐蔽其 形,为作护助,令彼怨敌自然退散”,这么多的天兵 天将来保护国王及其臣民,即此可知帝王是何等地喜 欢这部经。比如到了南宋建炎三年,高宗赵构就在台 州遇到了一位老僧,高宗向他请问解困之法,老僧回 答说:“护国金光明三昧忏”,高宗听后,龙颜大悦 。除了高宗之外,隋唐间的不少帝王都很喜欢该经, 因为该经能驱敌、消灾、护国,正因为这种社会的原 因,才促使天台宗内部为了这部经书,展开了一场大 争论。 我们上面说到,经过几个回合的争论,四明系的 知礼经过了一段沉默之后,终于出山了,他写了一部 书,名叫《释难扶宗记》,从这个书名就可看出,该 书的内容就是为这场争论。知礼在这部书中,坚称两 卷本,也就是广本才是该书的正版,他在序言中说: “《金光明玄义》,早岁闻浙阳慈光恩师,专守略本 ,非观心等义,谓后人擅添。受其旨者,则有奉先清 、灵光敏,皆广构难词,形乎篇卷,谓观心等文文理 乖舛,私欲废之。近胥山学友善信上人,传二师之义 ,复制长笺,请余详广略之真伪,定存废之损益,俾 后人无犹豫两楹之间也。” 知礼在这里叙述了《金光明》一书争议的来由, 他谈到了晤恩认为略本是真本的这个判断,而后又谈 到了相互之间的争论,然后晤恩说他是受弟子之请, 决定要给这个广本和略本,作出最终的真伪判断。这 部书出来之后,引起了钱塘系很大的反击,这场相互 之间的争斗,第一个阶段就进行了七年,这七年中间 ,双方大约有五个回合。 这场争论到了第五个回合之时,钱塘系的孤山智 圆请出了钱塘太守,以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干涉此事, 并且,钱塘系的主战人物庆昭给自己的对头知礼写了 封信,这封信较长,在这里就不再引用了。 总之,庆昭在此信中委婉地表达了要求和解之意 ,当然,他也不承认自己错了,在信中,庆昭用了这 样一句话:“然亦各言其解,显其所承,斯何伤乎? ”总体的意思就是说,您知礼知识果然渊博,我很佩 服,但是我们对一些观念的见解不同,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传承体系,我们不必要相互伤害。到此为止,四 明系取得了这场争论的阶段性胜利。 从争斗双方的地位来看,钱塘系为天台宗正宗, 四明系为旁支,正因如此,有些学者认为,知礼经过 深思熟虑参加这场争论,其目的是为了给四明系争得 正统地位。当然,知礼绝不承认他有这个目的,他反 而说,自己是为了维护祖师真正的学说被迫迎战:“ 余报之曰:夫评是议非,则近于诤竞,非我志也。矧 以二师学解有闻,盖吾宗之先达,焉可率尔而拒之哉 ?信复抱曰:且闻弘赞理教,宜令允惬,法鼓竞鸣, 何先何后?夫当仁不让于师,岂况与人乎?坚让不免 ,遂抽毫释二师之难词,救一家之正义。知我者,无 以贬量得失之为诮。” 这场争论的结果,无论从哪 个角度说,知礼都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自此,天台宗的领导权转到了四明系这里,因为 这种正统被称为“山家”,而钱塘系则由正统体系反 而变为了异端,所以被称为“山外”,这也就是后世 所说“山家山外之争”。 虽然经过了七年斗争,知礼给自己争得了正统地 位,但钱塘系也并不会就此甘心认输。此后过了一些 年,孤山智圆带着众多弟子,又开始了对四明系的新 一轮进攻,这场争斗的时间比第一阶段要长许多,历 时将近二十年。第一阶段的争斗,双方的主帅是钱塘 系的晤恩和四明系的知礼,而第二轮钱塘系换将为孤 山智圆,四明系知礼则老当益壮,重新披挂上马,同 时他的手下多了一位重要干将,那就是净觉仁岳。这 次双方争斗的起因,是孤山的著作《金刚显性录》。 我们知道,《金刚》是湛然的重要著作,孤山就是通 过阐述这部著作,来批判四明系的妄心观,孤山是想 从思想体系上来驳倒四明派,而后孤山又写出了《释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通过此文,他提出了“理毒非 性恶”的论点。总之,这两部书里所提出的观念,都 是对四明系观念的贬低。于是知礼又写出了相应的著 作予以驳斥。双方又经过几个回合的争斗,虽然没有 明显的胜负,但结果反而更坚实了四明系的正统地位 ,为此,知礼也基本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曾其海 在《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一书中说:“知礼的一生 ,为救天台宗‘一家之正义’,几乎一直与山外派、 后山外派(杂家派)论战,直到耗尽最后一口气。” 这里又出现了“后山外”这样一个词,“后山外”的 来源,恰恰是知礼著名的弟子仁岳。我们前面提到过 ,在第二阶段争斗中,仁岳帮着师父进行争斗,知礼 指挥仁岳去撰写批驳钱塘系的文章,但是仁岳向知礼 请教一些观念时,知礼的一些看法让他觉得不能尽意 ,于是这位弟子就对知礼的观念提出了异议,这个结 果导致了山家派的分裂。正因如此,志磐在《佛祖统 纪·知礼传》中,对仁岳的这个行为提出了指责:“ 前辅之而后畔之,其为过也,与学者何异?”这里的 “畔”字通“叛”,而所说的“学者”,则是指的佛 教其他宗派。但是平心而论,仁岳的这个做法,应当 属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是,他的行为却 导致了内部的进一步分裂,这分裂出的体系则被称为 “后山外”。那么这场争论究竟有没有价值呢?朱封 鳌在《天台宗》一书中给出了如下的结论:“山家、 山外的论争,是宋代天台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平心 而论,知礼是为了维护天台宗的正统,而晤恩、庆昭 等因其受华严、禅宗等影响,而对观心问题有不同看 法,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三宗同属大乘,可以求同 存异。” 但无论怎样,经过这场争斗,天台宗就彻底分裂 了,对于分裂的原因,曾其海先生归纳为四点。首先 他认为,是禅宗在宋代的发达,因为禅宗是把日常生 活都融入了修行之中,所以宗教变为了世俗化和市民 化,山外派正是受这种影响,然而山家派的知礼却想 把天台宗恢复到智顗创宗时的形态,以抽象理论来匡 正天台宗的世俗化。 天台宗分裂的第二个原因,其实早在湛然时代就 埋下了隐患。我们在湛然一文中曾经讲到,当年湛然 为了对抗华严宗的澄观,就把《大乘起信论》的理念 引起入天台宗,湛然用《起信论》中的“真如随缘” 来解释天台宗的“性具”说,这样做的结果,就等于 把智顗的“性具”说变成了“心具”说,让山外派找 到了破绽,所以,“山家山外之争”的真正起源,在 湛然。对此蒋维乔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也有这样 的认定:“山家山外二派之争,具体事情,始自何人 ? 其所由来,颇极复杂;考其近因,似在荆溪。天 台以‘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教义;而心佛众 生,皆与三千三谛无违;然就事实言之,观法常以心 为主,则明甚。荆溪因与华严宗对抗,故用起信论解 释天台教义,既取真如不变随缘之说,势必分不变真 如与随缘真如二 方面,以区别事理二种。但荆溪为努力发挥天台 教义之人,尚未判然为此说;若以传于日本之传教大 师之说为真心观;则于其所承之师,如道邃、行满辈 ,已发其萌芽矣;道邃、行满,为荆溪之亲弟,故山 外之说早已存在。”事情究竟如何?或者说起因究竟 如何?我觉得对知礼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给四 明系争得了正统地位,为此,他圆寂之后,被列为天 台宗第十七祖。其实,“山家山外之争”看似内部争 斗,反而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点,这使得天台 宗扩大了在各个宗派中的影响,站在这个角度来说, 知礼更应当是天台宗在宋代的中兴之祖。 知礼俗姓金,本就是四明人,在二十岁时,出家 于宝云寺,跟着住持一同学习天台教义。知礼学习佛 法极为勤奋,赵抃在《宁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 碑》中称赞他:“凡三主法会,唯事讲、忏,四十余 年,胁不至席,当时之人,从而化者以千计;受其教 而唱道于时者,三十余席。”知礼为了弘扬天台教义 ,确实是尽心尽力,他一生共讲了《法华玄义》七遍 、《文句》八遍、《止观》八遍等等,《佛祖统纪》 上还说他“印写教乘,满一万卷”,这“一万卷”可 是个很大的数量,一部完整的大藏也达不到这个数, 但是,这里用了“印写”两种方式,不知道他是印还 是写。为了显现自己对教义的虔诚,知礼还曾“燃三 指以供佛”,到了晚年,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跟山外派 的争斗,令身心疲惫,他曾经跟十位僧人共同约定, 一起来修《法华忏》三年,到期时,他们十一人共同 自焚,后来经过一些大臣及他的同门遵式等人的再三 劝阻,他才同意不自焚。而知礼的弘法道场,就是四 明的延庆寺,四明就是今天的宁波,因此我来到宁波 ,前往寻找延庆寺,以此来探寻知礼的遗迹。 P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