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什么是金融(哈佛商学院金融课)
ISBN: 9787521716320
[美]米希尔?德赛(Mihir Desai) 哈佛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哈佛法学院法学教授。任教20余年来,他教授过不同的学生群体,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高管、MBA学生、本科生、金融与法律从业者等。他的研究被《经济学人》《商业周刊》《纽约时报》等引用。他曾经就职于第一波士顿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并为许多企业和政府组织提供咨询,著有《金融的智慧》,这本书曾入围英国《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奖。
前言 对许多人来说,金融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望而却步。这种令人遗憾的印象并非偶然产生,因为许多金融从业者热衷于让自己从事的工作显得高深莫测以吓退局外人。但你如果想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对公司金融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公司金融是商业的语言,是经济运转的血液,其作用正日益增强,成为主导资本扩张的核心力量。因此,那种寄希望于在公司会议上凭借若有所思地点头蒙混过关,而忽略学习公司金融知识的行为已经难以为继。 不过好消息是,你可以选择不理会数据建模或衍生品定价等错综复杂的知识,只学习公司金融的核心要义。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向读者介绍公司金融的核心理念,让你在面对它时不再心生畏惧。掌握公司金融的核心要义,并不是为了让你成为金融工程师,这个世界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金融工程师。当你理解公司金融的核心理念并融会贯通后,你会有十足的信心和好奇心解决遇到的相关问题,并在余生中受益。 撰写本书的念头萌生于我的执教生涯,我曾给本科生、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员、法学院学生以及公司高管等众多不同背景的学生讲授过公司金融课程。在过去20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着重强调表格、曲线图以及真实世界的案例,而不是公式和单纯的数值案例,因为我一直希望能在不使用非必要的复杂概念和工具的前提下,将问题的本质解释清楚。在实践过程中,我找到了无须执着于过于精准的数字又能保持逻辑严密性的可行方法。我将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践行这一方法。 阅读本书的前提 在我父亲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为医药公司从事亚洲和美国市场的营销工作。58岁那年,他转向金融行业,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回报颇丰的第二段职业生涯。他把之前对行业的深入理解和后来涉猎的金融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成为一名股票分析师。但这条路他走得十分不易。 在父亲的转型时期,我是一名分析师、研究生,后来我又以年轻教授的身份在华尔街学习金融。我们经常深入沟通,因为对于他不懂的金融问题,父亲常常需要从我这里获取答案,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在我向他解释市盈率、现金流折现法等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他向我展示了好奇心与恒心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他成功实现了事业转型。 阅读本书唯一的前提条件就是拥有这两种品质:好奇心和恒心。只要对公司金融抱有足够的好奇心,你脑中不断萌生的问题就会带领你如饥似渴地学习所有章节。而有了百折不挠的恒心,你一定会理解书本中的知识,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发现自己对公司金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可以受用终身的工具。我希望你能发现这一切是必需的,而且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本书的受众群体 本书适合所有想要对公司金融加深理解的读者。公司金融初学者可以在这里获取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夯实根基,或者至少可以尝试开口谈论与公司金融相关的内容。对于了解公司金融的人,“纸上谈兵”比付诸行动要容易得多,但公司金融的核心思想却并不容易提炼,本书会为他们提供一个不需要生搬硬套理论和术语就能加深专业理解的机会。雄心勃勃的高管们将在与金融专家及投资者的互动中用上从本书中学到的内容,使彼此的沟通更加富有成效。 阅读路线图 你可以在想要学习时或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翻开这本书,把它当作参考书。但是本书的章节设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读者们最好从头至尾按顺序阅读。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1章:财务分析 我们将从公司金融的基础部分——财务分析着手,你将在这个部分接触公司金融的语言。怎样利用历史财务数据来评价公司的表现?表格中的比率和数字究竟有什么含义?我将用一个具有挑战性但又很有趣的游戏,让你了解众多财务比率在真实世界中的关系。我刻意将第1章的内容单独作为一章。本章需要读者亲自参与游戏的过程,它是前言部分的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的预热环节。 第2章:财务视角 很多人误以为财务分析和比率分析就是公司金融的全部内容。实际上,这些只是九层之台的奠基之土。为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先明确了财务视角的两个基础理念: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未来比过去和现在更重要。收益的真实来源是哪里?会计信息为什么可能是不可靠的?如果未来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基于未来现金流评估当下的价值? 第3章:金融生态系统 充斥着对冲基金、激进型投资者、投资银行以及分析师的金融生态系统,似乎令人困惑且看不透,但是,作为一位管理者和致力于对公司金融有所了解的人,你必须了解金融体系如何运行。我们在这一章将尝试回答两个问题:金融体系为何如此复杂?它可以有更简单的组织方式? 第4章:价值创造的来源 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问题无外乎价值的产生和计量。我们将以第2章介绍的工具为基础,进一步回答以下问题: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价值创造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是资本成本?如何衡量风险? 第5章:估值的艺术与科学 估值是做所有投资决策前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章,我们将探索估值是怎样融合科学和艺术的,并为估值的科学和艺术属性勾勒出轮廓。如何确认一家公司的价值?什么是值得投资的项目?我们如何避免估值中常见的错误? 第6章:资本配置 最后,我们将着手解决几乎所有公司的财务经理都要面临的基础问题——结余的现金要拿来做什么。这一章会整合前面所有章节涉及的知识。你应该投资新的项目?应该将现金分配给股东?现金应该怎样分配? 迈向公司金融领域的向导 有5位专业人士将自始至终地陪伴我们度过阅读本书的旅程,他们的实务视角和经验是本书理论框架的必要补充。我选择了第3章介绍的金融体系中不同领域的角色,他们会分别提供独特的视角。两位CFO(首席财务官)代表公司,两位投资者分别代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一位股票分析师(正是我父亲的职业角色)占据金融体系的中间位置。 第一位CFO是劳伦斯·德布鲁,喜力公司的CFO。喜力公司是一家产品销售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德布鲁毕业于法国一所商学院,在经历了投资银行的工作后,最终决定前往实业公司继续拼搏。由于有担任数家公司CFO的职业经历,她是一位绝佳向导,她将指导我们思考全球众多公司是如何投资以及与资本市场打交道的。 第二位CFO是保罗·克兰西,渤健公司的前任CFO,在此之前,克兰西曾在百事公司工作数年。他在如何为创新和研发活动筹集资金方面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第一位投资者是艾伦·琼斯,他是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私募股权部门的全球负责人。琼斯及其团队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公司,并受客户的委托购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 第二位投资者是Scopia资本(ScopiaCapital)的联合创始人——杰里米·明迪奇。明迪奇最初是一名记者,但很快意识到自己深入挖掘公司的能力可以使自己在金融领域取得成就。经历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对冲基金工作后,他与合伙人共同创建了Scopia资本。如今,这家位于纽约的对冲基金已经管理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作为对冲基金经理,明迪奇不断地评估各种公司,判断它们的价值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以上两位投资者将向读者解读他们如何评估公司,如何为其定价,进而通过自己的投资行为创造价值。 第五位专家是曾在股票研究机构伯恩斯坦工作的阿尔贝托·莫尔。莫尔经常与被研究公司的CFO和CEO(首席执行官)沟通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向投资者做推荐。他将向我们展示分析师是如何研究公司,判断公司内部状况,确定它们的价值,并最终成为连接以德布鲁和克兰西为代表的公司方面和以琼斯、明迪奇为代表的投资者方面的桥梁与纽带的。 以上诸位将合力为我们展现真实世界的观点,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践中使用从本书中学到的理论。对实践应用的指导也将贯穿本书,我将其作为每个章节的总结,并称之为“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部分是与章节内容相关的问题集合,另外,每章都以包含了其中所有相关内容的“小测验”作为结尾。 接下来,让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吧。 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读者不必深陷复杂的公式与定理,就能够掌握公司金融的核心要义。很多时候,在我们急于学习细节的技术、工具和方法之前,先停下来,俯瞰全局、理清脉络往往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