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招让孩子独立/丁香妈妈书系

21招让孩子独立/丁香妈妈书系
作者: 叶壮
出版社: 浙江教育
原售价: 65.90
折扣价: 40.30
折扣购买: 21招让孩子独立/丁香妈妈书系
ISBN: 9787553679426

作者简介

叶壮 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专家 ●横跨心理学和育儿两个领域的实力派讲师,开设高质量课程上百场,专解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疑难杂症,擅长用简单方法化解复杂教养难题,一击即中要害。 ●知乎大V,心理学、育儿领域优质问题回答者。 ●丁香妈妈点击量排名前三的**讲师,开设课程累计收听人数过万。 ●***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中国心理学会及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成员。 ●*众多企业、学校、栏目邀请担任心理学专家顾问,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你才有病呢》栏目、新东方“前途出国”等。 ●曾*邀担任《吐槽大会》与丁香医生倾力打造的《喜剧养生夜》等脱口秀节目嘉宾。 ●二孩爸爸,享*育儿过程,*乐于传授**育儿秘方。

内容简介

坚定不强硬,让暴脾气小孩偃旗息鼓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甚至有时我们自己就身处这样的场景之中:一家人带着孩子去商场,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非吵着要。大人不答应,孩子马上就趴到地上连滚带爬地哭,好说歹说都不行。如果旁边有老人,那就*完蛋了,爷爷奶奶经常看不下去,挺身而出:“我出钱,给孩子买!” 孩子年龄渐长,有了执念,动不动就会闹脾气、哭哭闹闹,甚至把发脾气当成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发脾气,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成为全家人发脾气的***。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难道真的只有“满足他”这一种做法吗? 孩子都是哭着来到人世的,他们天生就会发脾气,因为发脾气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实现生存下去的目的,但是随着他们渐渐长大,发脾气就不再那么单纯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单纯,家长在应对孩子发脾气时,一定要把持的原则之一就是:先搞清楚孩子到底为什么发脾气。 【儿童心理小课堂】 纽约**的儿童心理治疗师斯坦利·图里奇(Stanley Turecki)把孩子的发脾气行为区分为两类:*作型发脾气(manipulative tantrum)和气质型发脾气(temperamental tantrum)。*作型 发脾气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不买玩具我就在公共场所满地打滚、又哭又闹”的行为;气质型发脾气指的则是孩子正常的负面情绪表达,比如穿了一件扎人的毛衣,让他感觉不舒服而发脾气。 面对气质型发脾气,家长需要先做到充分的共情,表达自己对孩子这种难*的感觉可以理解,然后尽可能地想办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在这时,千万别跟孩子讲道理:“谁穿毛衣都是这个样子,你看那个小哥哥也穿毛衣,他就不闹。”这些话没有任何意义。在处理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家长要始终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观念与支持:“爸爸妈妈会尽全力帮你解决问题。” 而对于*作型发脾气,处理手段就要复杂得多了,但本质上的原则还是只有一条:家长对孩子应该做到坚定而不强硬。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选择的是不去关注,而不是负面地关注。当孩子发脾气时,很多家长会很直接地拒*,然后自己也开始发脾气:“你见到玩具就要买!家里那么多玩具,你还要买!以后可怎么办!”其实,你不买就是了,大可不必非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对立面上。“不买”是你的权利,也很有可能是一种正确的养育抉择,那就不买呗,何必要激发亲子间的矛盾呢?而且这种矛盾还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斗志”,让他变本加厉地发起脾气来。 很多家长在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时,都选择了强硬而不坚定,骂了两句,拗不过,也就妥协了。其实我们*应该选择坚定而不强硬,我不愿意给你买这个玩具,同时我也不愿意跟你发脾气。 坚定而不强硬,做起来可远比听上去困难,你可能需要如下三个具体方法的加持。 首先,对孩子发脾气要警觉,但别有过激反应。 发脾气是孩子不开心的重要信号,我们还是应当多多观察和体会,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没有磕到、碰到、烫到?与此同时,切莫过激反应,比如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五官扭曲地问孩子:“宝宝你怎么了?”很多时候,在面对孩子那些没来由的脾气时,“扑克脸”甚至都是一种可选表情。很多老人带孩子时,就是因为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反应过激,给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第二,孩子没发脾气的时候*要积极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博士蒂法尼·菲尔德(Tiffany Field)观察、统计了美国孩子和法国孩子在同一场合中发脾气的概率,试图探究教养文化的差异是否影响了孩子们的脾气。她发现,法国小孩在吃西餐时比美国小孩*乖,在幼儿园里也*少打架。而两国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首要差异,就是对孩子“没发脾气”状态的积极关注程度。法国爸妈在孩子乖乖的时候也会多加鼓励,但美国爸妈总是认为小孩子乖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孩子发现他好好表现是得不到父母关注的时候,自然就会*倾向于选择不好好表现了。 另外还要牢记:人多添乱。我们要尽量减小孩子发脾气所带来的社交辐射,如果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老人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其他孩子的家长看到了,那才*有可能出乱子。 第三,别因为孩子发脾气而羞辱他。 孩子想买玩具,跟我们愿不愿意给他买玩具并无关系;孩子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和我们是不是真的要给他出头,也没有关系。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是我自己的事”,那恐怕他要冲我们发一辈子脾气,而我们也难逃“工具”的标签了。可有的家长会站到孩子的对立面上,甚至试图增加孩子的羞耻感:“你看你看,这儿有个小孩儿又哭着要买玩具了,真不知羞!”说实话,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解决方式,我从没见过这样做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的。 我儿子沉迷于一切和火车有关的事物,拼接轨道当然也不例外。他在两岁多的时候,尤其爱玩这些可以一节一节拼成线路的轨道,但总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拼好它们的能力而大哭大叫。很明显,挫败感成为他发脾气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不管他,他会一直号哭;如果我们想上手帮帮忙,他又会因为我们不明白他摆设轨道的心意而*加生气。 对于发脾气的他,“过问与帮助”是我的义务,我不会说什么“玩不了就不要玩了!”这样的话,也不会不经允许就硬生生帮他把轨道拼好。我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让他妈妈给他买了一套大一号的火车轨道,以匹配他在这个年龄段能够搞定的水平,同时把那套总惹他生气的复杂轨道收了起来,准备过段时间再拿出来;另一件事是跟他妈妈一起拿出大量时间来陪他玩拼接轨道,让他从我们的行为中学习如何拼接、如何组装,同时也会在他拼得对、做得好时,给他鼓励。我们知道孩子喜欢火车,就算去奶奶家也让他带上火车和轨道,换着地方、换着花样地陪他一起玩。 要想让孩子不因为挫败感而发脾气,就要提高他的能力与玩具难度之间的匹配程度,由此我们就获得了解决方案:降低玩具难度,帮助孩子提升相应的能力。我其实并没处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我只是处理了他“发脾气”的原因。 很多孩子都有起*气,早上醒来心情不好。其实别说孩子了,大人也有起*气,这毕竟是一个带有生理原因的问题。但如果孩子的起*气并不单纯,而是伴随着不肯穿衣服、坐在*上哭、死活不下*去上学……那就需要家长来处理了。 虽然我儿子并没有给我带来类似的困扰,但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都面临着每天早上的这场“战争”,他们中有不少人的解决方式都是生拉硬拽地把孩子拖出家门。 告诉你一个小窍门。糖分能在生理水平上快速改善人的心情。我妻子一跟我生气,我就会先让她吃块巧克力,一方面可以让她冷静冷静,另一方面,巧克力里面的糖分也能快速改善她的心情。我家平时对孩子的零食也是严格管控的,但孩子若是早上不开心,我就会主动提出:“嘿,你想来一颗糖吗?”然后我会把糖罐递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颜色和口味。 有糖含在嘴里的时候,就是赶快给孩子穿衣服的好时机,等衣服穿得差不多、糖也吃得差不多的时候,正好可以去刷牙。不管有意无意,孩子的起*气在我家一般都起不到影响我们行程安排的作用。生气不是不去幼儿园的理由,也不是不起*的理由,可与此同时,爸爸妈妈也不应该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逼着他去幼儿园”。我们应该始终致力于向孩子传达这种态度:“爸爸妈妈能理解你可能不太愿意去上学,爸爸妈妈也不会站在你的对立面上与你正面冲突,但上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有什么能帮得上的忙,让你心情好一点,比如吃一颗糖,我们都**乐意提供这样的帮助。”不仅仅是上学,去辅导班、回老人家、出门赴宴之前,孩子的脾气都可以用类似的态度和方法加以干预。 身为父亲,我深知孩子在自己面前无理取闹地发脾气是一件多么容易让人感觉糟糕的事情。恰恰是这些负面的感*,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思考”“认真谨慎”这些成人的优势,甚至变成第二个开始发脾气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多多提醒自己,当面对着一个发脾气的孩子时,我们不应站在他的对立面上,而应当成为他的同行者。 很多家长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对子女的爱是毫无附加条件的。”这句话可能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但从我们爱的对象——孩子那里看来,这些话成立吗?对这种无条件爱的评判,有权利表态的应该是我们的孩子。那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当他们做得不够好甚至搞得一团糟时,他们还能否感*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是我**敬仰的心理学大师。他认为,父母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真正做到无条件地爱他们:“爱孩子,而不是爱他所做的事。相信没有父母会认为,当孩子听话时我们就爱他们,反之则不爱。” 所以,我们探讨的对孩子的管教甚至惩罚方式,其实也都是来自父母的特殊支持:向孩子解释提要求的理由,给孩子参与决策的机会,鼓励但不*纵,不放纵他们的错误行为,*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权利把自己的生活意愿从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中剥离出来。而这,其实是家庭作为孩子独立资本储备的重要起点时,重要的底线观念。 【独立资本加油站】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我们要选择的是不去关注,而不是负面地关注,要做到坚定而不强硬,你可能需要如下三个具体方法的加持: 首先,对孩子发脾气要警觉,但别有过激反应; 第二,孩子没发脾气的时候*要积极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第三,别因为孩子发脾气而羞辱他。 ●身处当下,家长们总是担心自己家孩子被“别人家孩子”远远落下,早教班、英语课、学区房……恨不得把决胜未来的全部资本都给孩子积累到位,却独独忘记,学会独立,是一切的前提。 ●这本书解决的不是孩子几个月该吃什么的生理发展问题,而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不得不面对,却很少能做对的心理养育问题。这个问题恰恰决定了孩子在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具有社交能力又独立自主的个体。 ●百万家长信赖的育儿心理专家叶壮,从立稳2大教养根基入手,围绕3个人生维度,教你21个*常生活妙招,给孩子*用一生的独立资本,千万别错过你家孩子的独立性养成关键期。 ●特别附赠丁香妈妈定制书签,扫码获取《21招,让孩子独立》专属课程优惠券一张。 ●众多心理专家、育儿专家一致认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丁香园副总裁初洋、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动机在杭州)、“有养”创始人周洲、瀚思心理董事长方敏、氢原子CEO唐文 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