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实用手册+情绪管理+探索自然+时间书+地理书+手写书(全6册)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实用手册+情绪管理+探索自然+时间书+地理书+手写书(全6册)
作者: [意] 基娅拉·皮洛迪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249.20
折扣价: 144.60
折扣购买: 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实用手册+情绪管理+探索自然+时间书+地理书+手写书(全6册)
ISBN: 9787218160917

作者简介

基娅拉·皮洛迪,意大利心理学家和神经心理学专家,专门从事认知发展心理治疗,并撰写及与他人合著大量神经心理学方面的学术出版物。自2008年以来,在米兰的尼瓜尔达·卡格兰达医院工作,拥有多年诊疗儿童精神、心理和学习障碍疾病的临床经验。

内容简介

1870年8月31日,玛丽亚·蒙台梭利出生于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她是意大利最早获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兴趣广泛,意志坚定,才华超群,热爱科学研究。她从事过教育学、神经精神病学及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她始终秉持进步思想。她一直投身社会文化问题的前沿阵地,致力于维护社会最贫困阶层及妇女权利的事业。她是捍卫女性解放和和平宣言的斗士,从不偏袒任何政治阵营。相反,她向政治领袖发表演说,介绍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观点及革新的解决方案。 她求知若渴,积极主动,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极为敏感,对待儿童关爱有加,这一切促使她行遍欧洲及美国的广大地区,终其一生开展研究调查,从而留下大量的知识文化遗产,向全人类普及儿童教育法。 蒙台梭利生活在一个天主教中产阶级家庭,她接受了复兴运动的自由主义思想,支持反对极权主义的斗争。她的父亲亚历山德罗·蒙台梭利原籍费拉拉,是财政部的一名官员。她的母亲雷尼尔德·斯托帕尼来自马尔凯的一个小地主家庭,母亲的叔叔安东尼奥·斯托帕尼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致力于证明信仰与科学可以并存的修道院院长和科学家。年轻的蒙台梭利效法安东尼奥·斯托帕尼,在他的激励下从事研究,求知若渴。 童年期间,她往来于佛罗伦萨与罗马,1875 年与家人定居于罗马。她随即显现出对学习和知识学科的浓厚兴趣,最初关注的是工程学。 基于这个原因,1883年到1886年期间,她全心投入技术研究,结果很快发现这种选择并非她的志趣。毕业后,她与父亲发生了第一次冲突,父亲希望女儿从事教师行业。不幸的是,父亲的计划与齿少气锐的玛丽亚的兴趣相悖,因为她渴望的是献身生物科学。 然而,当时的医学院不招收来自传统学院的学生。 因此,她不得不于1890年考入理学院,两年后再转入医学院。没过多久便才华尽显。 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成为第三位获此学术成就的意大利女性,这种殊荣一直以来为男性学生垄断。 1895 年获得医学学位后,她遇到了她的同事朱塞佩·蒙特萨诺,后来他们有了一个儿子马里奥。这次邂逅令她做出决定,在罗马大学精神病院专攻神经精神病学,自此开启她作为研究科学家的研究进程。最初她在罗马最贫困的社区专攻细菌与疾病方向,随后研究精神疾病。 大约在1900年,她开始在圣玛丽亚·德拉·皮埃塔的罗马精神病院开展研究,该院收治的残障儿情绪剥夺病况严重,还有成年病患患有精神疾病。蒙台梭利将满腔博爱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奉献给这些孩子,她很快便意识到,精神病院采纳的教育法不能满足那些儿童的需求,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生理能力。 情绪教育的意义 儿童感受到的情绪是强烈的身体感觉,突然发作,无法控制,这种感觉他们能够应付得来,不过往往会对此感到恐慌。因此,可能出现手颤顿足、胸膛绷紧、肚子刺痛、头昏沉等现象,让孩子知道这些现象的意义非常重要。情绪解读和解读任何其他身体感觉同样重要,正如瘪瘪的肚子咕噜咕噜叫表示饥饿一样,孩子会领悟到,红脸、皱眉、耸肩、流泪和握紧拳头可能意味着悲伤、愤怒、羞愧,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没有解读情绪的能力,孩子就无法培养自律或同理心,而同理心是我们拥有的最珍贵的情绪之一,因为它勉励我们尊重他人。 蒙台梭利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实践,因此,了解情绪的最佳方式是进行体验和观察,使它们融入我们的世界。第一步要接纳情绪的存在,知晓其如何形成,有何特点,如何命名,以及如何表达。做情绪游戏有助于了解情绪,这样当孩子随后置身于某种关系中时便能对情绪加以识别。教导孩子谈论自己的感受,不加判断地根据身体和精神状态定性自身的感觉,为孩子提供不同策略来表达这些感觉,而不被扩散开来的情绪状态击垮,这成为情绪教育过程的基石。 情绪和社会关系 蒙台梭利理念有一个关键要素——儿童成长的环境对于塑造儿童的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可以促进或抑制儿童的先天特征。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情绪发展和社会意识关联紧密,相通共融。儿童能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继而在社会环境中发挥其作用。 我们试想一例,孩子经历怒火中烧的瞬间,他们会觉得周围的环境不能迎合他们的期望。孩子不能拥有想要的东西;他们感到被人误解、虐待、排斥,或被某人或某事激怒;他们想要某人或某事当下立时在此地出现,却未能等到……社会环境非常重要,孩子的愤怒会随自己得到的反应而发生改变,孩子的愤怒情绪表达的形成,是以他们所见到的他人表现出的愤怒为样本,如尖叫、失控、抱怨、皱眉或暴跳如雷。成年人是孩子学习如何表达和解决情绪的榜样和引导。 蒙台梭利的理念引入了与当今世界完美接轨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命题和科学研究。 关于情绪和社会环境,蒙台梭利的直觉与有关情绪发展及人脑功能的科学研究方向极为相似。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社会器官,为实现与他人的互动而发生进化。因此,作为遗传学的一部分,情绪过程的发展深受心智成长环境的影响。 情绪是我们在新生儿身上看到的那些早期生理和行为反应进化的产物。通过与成年人进行互动,婴儿的本能反应逐渐呈现出更加特质化的情绪状态;出生后的最初几周,幼儿的睡眠时间缩短,他们涉身世间的活动更加凸显。随着新生儿和外部事件之间的关系日渐加深,激活状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全面彰显,而社会反响,即环境对孩子的情绪表达做出的回应方式,决定了随后这些情绪的体验方式。 因此,自新生儿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成年人的角色就至关重要,这一点不足为奇。 人类与自然 长时间被困在家中或办公室之后,或是长时间驾驶之后,你是否感受到体内有一种陌生而强烈的感觉,促使你去寻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体验一缕温暖的阳光射在脸上,或是手中捧一捧喷泉水?或者,在疲惫不堪或情绪混乱的日子里,你是否想去寻求乡间小路或山间小径的寂静,想去静坐观海?看到第一场雪,见到一望无际的麦田,或是对着一棵盛开的樱花树,谁能不被感动?这些体验自然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其原因在于,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经常会本能地去寻觅自然,有时却没有意识到。 文明所带来的优势和益处数不胜数,但在进步的过程中,不知何故我们割断了与我们生活中这一部分的联系,而这一部分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为了放松自我或是进行反思,许多人聆听重现大自然声音的音乐,如鸟儿啼鸣,溪水潺潺,细雨淅沥或是火焰噼啪作响。人们投身于园艺或种植果树,寻求和平宁静,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在某些方面,我们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生物学联系。关于这一主题进行的反思饶有趣味,其中包括美国生物学和昆虫学家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Edward Osborne Wilson) 的思考。1984年,威尔森创造了“亲生命性”一词来描述他的假说,即人类与自然之间,与我们共享地球的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刻录在我们的DNA中。威尔森提出假说,由于在进化史中,人类大部分时间都直接栖身于大自然中,在社区出现之前,或者城市建立之前,人类对生存所需的自然景象的热爱与生俱来。 蒙台梭利的自然观 然而早在威尔森之前,上个世纪初,蒙台梭利就提出了关于自然对人类重要性的理论,尤其是对她最亲近的人群——儿童的重要性。事实上,蒙台梭利教学中最生动有趣的一个方面,就是自然在教育中的作用。 1909年,在《蒙台梭利方法:应用于儿童之家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中,蒙台梭利用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这一主题,该文后来于1948年重新出版,书名为《发现孩子》。“自然教育”这一章强调了存在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文明社会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对比差异,而后者显然将奉献牺牲精神及沉重的限制条件强加于人,制约了儿童的发展,“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的社会所在的城市环境之中,孩子们……的生活远离自然,几乎没有机会亲近自然,或者亲身体验”(《发现孩子》,第4章)。 蒙台梭利关于亲密接触大自然的重要性的思考,源于她阅读了让·伊塔尔(Jean Itard)作品中令人惊叹的观察结果。这位法国医生照顾了一个年轻人,名叫维克多。他自小就被遗弃在森林中,但奇迹般地在森林中自然成长,直到被几个猎人发现,随后被带到巴黎,委托给伊塔尔照顾。医生观察了他很长一段时间,注意到他的行为反映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他需要保持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维克多显然对一切社会行为、社会习俗和社会预期行为全然不通,因此他的案例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野男孩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见证最真实的人性,了解如果儿童没有受到受文化影响的正规教育的灌输、劝阻或抑制,他们会是什么样子。他对户外空间有亲近感,不得不待在室内时,他就会表现出痛苦、孤立和冷漠的情绪。事实上,他只对自然界中的生活感兴趣,当观察到雨、雪或风之类的自然现象时,他就会感到心情舒畅。 关于这个小男孩的前期研究,蒙台梭利记录了大量自己的观点。她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如何重新审视学校的教学法及教学实践。举个例子,她意识到,穿限制行动的衣服,穿不利于自由行走或奔跑、让我们无法感受大地的挤脚鞋子,并非我们天性使然。出于这个原因,孩子常常想要脱掉衣服和鞋子,他们喜欢赤身裸体或是打着赤脚接触大地,四处活动让他们感觉更加自由。她意识到,成年人对这种本能的否定实为约束和压抑,往往不能把握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成年人诚然只认可要努力让孩子融入社会,逐渐让他们适应与他人融洽相处所必需的各种社会习俗。因此,这位科学家认为,伊塔尔对维克多所做的教育,正是教育者的任务,“人类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因此亦属于大自然,人要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就一定不能与其实施的自然活动相悖”(《发现孩子》,第4章)。她还补充说,这一阶段可能会“将大部分教育工作交托给自然本身,借此用温和的态度开展(儿童)教育”,从而认识到自然在教育实践中的核心作用。于是,她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宽广的空间,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情感。关于这个小男孩的前期研究,蒙台梭利记录了大量自己的观点。她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如何重新审视学校的教学法及教学实践。举个例子,她意识到,穿限制行动的衣服,穿不利于自由行走或奔跑、让我们无法感受大地的挤脚鞋子,并非我们天性使然。出于这个原因,孩子常常想要脱掉衣服和鞋子,他们喜欢赤身裸体或是打着赤脚接触大地,四处活动让他们感觉更加自由。她意识到,成年人对这种本能的否定实为约束和压抑,往往不能把握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成年人诚然只认可要努力让孩子融入社会,逐渐让他们适应与他人融洽相处所必需的各种社会习俗。因此,这位科学家认为,伊塔尔对维克多所做的教育,正是教育者的任务,“人类是芸芸众生的一员,因此亦属于大自然,人要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就一定不能与其实施的自然活动相悖”(《发现孩子》,第4章)。她还补充说,这一阶段可能会“将大部分教育工作交托给自然本身,借此用温和的态度开展(儿童)教育”,从而认识到自然在教育实践中的核心作用。于是,她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营造宽广的空间,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情感。 1.蒙台梭利是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社会科学和人类进步的伟大教育家,治愈亿万孩子童年的心灵捕手。 2.蒙台梭利幼儿园全球建校超2万所。深刻影响比尔·盖茨、谷歌创始人等名人;中外早教机构推崇备至。 3.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与个体家庭的有机结合,适合中国普通家庭的实操手册;详细的理论介绍+实践方案,轻松让幼儿家长明白为什么,知道怎么办。 4.为家长减负,做事半功倍的“蒙氏父母”;帮助“菜鸟”父母成为孩子口中“别人家的爸爸妈妈”。 5.意大利心理学、神经医学专家基娅拉·皮洛迪编纂,结合世界先进的教育学理论、科学研究与儿童心理学实践经验,解决万千家庭养育难题; 6.茶点时光,准备餐饭时,打扫卫生时……都能成为培养孩子的良机;赋予日常生活极高的教育意义。 7.包含45个生活小游戏的详细方案,涵盖劳动体验、户外体验、感官体验,在日常中发现孩子潜力,把握孩子人生起跑线。 8.包含食物制作、餐桌布置、衣物清洁等劳动课内容,打好小学劳动课基础。 9.悦纳孩子的活泼生机,在游戏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营造健康的原生家庭,考好为人父母这场开卷考试。 10懂孩子红脸、皱眉、耸肩、握紧拳头、尖叫、暴跳……背后的含义。 11.包含21个情绪活动的详细方案:制作情绪饼干,吹走愤怒,制作平心静气瓶,踩踏悲伤……随手可见的物品都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应对情绪。 12.一站式解决孩子愤怒、悲伤、厌恶、羞愧、恐惧、悲伤等常见负面情绪。 13.没有解读情绪的能力,孩子就无法培养自律和同理心。 14.包含55个户外体验的详细方案,涵盖自然体验、自然运动、关爱生命、自然探索四类活动······孩子享有自由,尽情嬉戏,提升情感能力和身体技能。 15.给孩子的地理书,一场前往世界各地的纸上旅行,畅游七大洲,漫步森林、草原、沙漠,攀登高山,遨游深海……体验这颗蓝色星球的无限乐趣。 16.给孩子的时间书,用树叶颜色的变化,毛毛虫到蝴蝶的蜕变等具体现象解释抽象难懂的时间概念,尽早建立时间观念,养育“不用催”的孩子。 17.给孩子的手写书,利用生活场景和常见材料进行手写、绘画练习,眼手协调,充分调动感官,集中注意力,激发感知力,帮助孩子成为身体力行的探索家。 18.300多张实拍图片,活动、材料可视化,图文并茂;意大利原版授权。 19.赠萌趣书签,随手标记阅读进度。 20.厚重用纸,全彩印刷,大16开,舒适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