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五辑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五辑
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编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五辑
ISBN: 9787521221206

作者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编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与中国大西北文艺论纲(二) 程金城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与中国大西北文艺”,包括“丝绸之路史前史与中国大西北早期文艺”“丝绸之路文明与中国大西北古代文艺”“丝绸之路复兴与中国大西北现当代文艺”共三部分,本文主要探讨第二部分。从丝绸之路视域看大西北文艺,它的意义是世界的、亚洲的、中国的。大西北在东西方文艺的跨际交流融合中的变通之域、容纳之量、消化之功独步天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建筑、雕塑、绘画、器物工艺、乐舞、服饰、文学等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风格嬗变。将其置于轴心时代之后人类思想史重构的大背景中,以人类共有的“普遍历史画面的基础”为参照系,中国大西北文艺的意义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丝绸之路;西北;丝路文明;古代文艺 西北很大,古代很久,丝路很长,文艺很广,一篇文章说不尽“丝绸之路文明与中国大西北古代文艺”,作者能做的是尽量避免落入地域性窠臼而获得一些新意。任何冠以地域之名的研究命题都是有限度的,但只要发掘出其独特性就有价值。如何做到,这是个问题。大致说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破门而出”,跳出西北之外,站在当代的认识高度以世界眼光看西北古代文艺,倾听“门外”的声音,当是基本立足点和研究前提,而对已有材料的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是其关键和要义。至于这“门”能破多大,破得对不对,请大家明辨并期待共同切磋。 一、破门而出:世界的、亚洲的、中国的“大西北文艺” 古代“大西北”①,在空间上,大致相当于世界遗产名录之“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及辐射区域,即从长安以西至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广袤地域;在时间上,自汉代丝绸之路凿空至近代,延续两千多年。②沿线各类文化意象、艺术创造和文学形象五彩缤纷,构成绵延几千里的人文艺术链,与这一时空相关的大量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程度不同地与文学艺术相关。 经过百年现代各学科的爬梳研究、考古发现乃至文化旅游宣传,大西北文学艺术已经不再陌生,各种现象大大小小神秘异质而扑朔迷离,概念术语林林总总重重叠叠又纷繁复杂。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将大西北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进一步束紧和凸显,为西北文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命题和思路,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中几乎都离不开对西北文化和艺术的触及,为已有的各艺术门类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 范例。③ 耳熟能详的大西北文艺,多与西北和丝绸之路某种特定的要素相关,究其来龙去脉则又与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整体历史相关。诸如:西域、龟兹、楼兰、吐鲁番、敦煌、河西走廊、唐蕃古道、陇右、关中、长安等地域及其文化特质;高原、大漠、雪域、边关、草原、塞外、大河、黄土等地理特点;伏羲、女娲、轩辕黄帝、神农炎帝、大禹、西王母等神话人物及其演绎;西羌、西戎、匈奴、月氏、乌孙、大宛、突厥、回鹘、吐谷浑、蒙古、党项、柔然、西夏等少数民族族群;张骞、卫青、霍去病、司马迁、班固等历史人物;法显、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高僧,祆教(琐罗亚斯德教)、佛教、摩尼教(明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及其传播;西域乐器、龟兹乐舞、粟特乐舞、西凉乐曲、十部乐、十二木卡姆等以及众多民族乐舞;汉享堂碑阙、魏晋墓葬砖画、大唐陵墓小雁塔和六骏刻石等雕塑石刻;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唐三彩等器物造型;丝绸织 锦、“胡服骑射”及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文化艺术;《格萨尔》《江格尔》等民族史诗及民族民间传说;边塞诗、丝路游记、敦煌文学、西凉文学、丝路文学等文学现象;“边塞”“征蓬”“胡天”“孤雁”“长河”“落日”“飞雪”等文学意象;宝卷、贤孝、小曲等民间艺术;秦腔、道情、藏戏等戏剧和傩舞、社火等民间展演;花儿、陕北民歌、藏族拉伊、裕固族民歌,还有“飞天”“天马”“反弹琵琶”等等形象,这些不再陌生的文学艺术现象与古丝绸之路有何关系,从这一角度探讨还会有新的发现吗? 这取决于研究能否真正切入人类文明史和丝绸之路视域,也取决于对已有研究内容和资料的重新发现。笔者认同丝绸之路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观点,丝绸之路视域,就是世界历史的视域,就是人类文明史的视域,丝绸之路巨大历史价值是对人类不同文明的融通,文学和艺术则既是表达者,也是参与者。 古丝绸之路以葱岭即帕米尔高原为界,以中亚为连接带,形成了东西两端的格局。东面是以中国为主的东亚、东南亚地区,西面是以印度次大陆的南亚、两河流域为中心的西亚、北非的埃及、连接欧亚非的地中海等,而中亚(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则是连通东方与西方的中间地带。由于地理环境及民族宗教文化等原因,东段的中国朝代更迭滞缓凝重而线索清晰。大体来说,相对稳定,也比较封闭,大一统的时期占据主要时段,华夏农耕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草原文明的交流,史前玉石之路与后续的丝绸之路都是历史发展动因,也是艺术发生发展的机缘,丝绸之路创辟期的中国,已有自己的艺术格局和气派。对于丝绸之路西段来说,国家民族兴衰更迭,各种文化的冲撞交流,其情况更为复杂。几种文明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又相互冲撞、不断分化组合,一直动荡不安,这也促成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与地中海周边的文化艺术的交流、变易。从人类史来看,“数千年的古代高度文化随着轴心时代的到来而得以普遍终结”(雅思贝尔斯语),在轴心时代各自觉醒的民族和思想体系有待融入崭新的时代,东西方似乎在等待一次历史性的大交流、大融合,重构世界史和文化艺术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为此提供了历史契机。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