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作者: 李宗陶
出版社: 商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那些说不出的慌张
ISBN: 9787100109987

作者简介

李宗陶,七〇年代生于上海。曾任《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现为《289艺术风尚》杂志总主笔,在思想者访谈、人物特稿、历史写作、非虚构报道等领域均有出色作品。本书收录的《中国制造:欲望年代的干露露们》荣获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之时代表情奖。

内容简介

台上 台下 这一天是星期六,天空湛蓝。下午,龙应台出现 在台北火车站,背一个咸菜绿双肩背包。她穿得像一 个大学生:白衬衣束进牛仔裤,白色运动鞋,短发被 一顶咸菜绿灯芯绒帽压着。她跟随80位艺大的学生起 舞,伸臂,扭胯,跑动,有点笨拙,但充满活力。 龙应台生于1952年。朋友们说,很少有人在这个 年龄还能保有一团真气,一身热气。 许多镜头对着她。其中一台摄像机后面站着黑衣 墨镜的大导演王童,他会将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拍 摄成纪录片。 许多话筒伸向她。“我是身体很笨的人……”她 一边用纸巾拭汗,一边微笑着解释这个名为“艺术席 卷空间”的活动。 星期四晚上10点,她来彩排过。面对汗津津的舞 蹈系学生,她用悦耳的声音说:“我要告诉你们的是 ,这不仅仅是练舞室里的舞蹈,还是空间的释放。这 个城市里的人很忙,心里积压了很多东西,他们经过 这里,看到你们,被邀请一起跳舞,也许心里会有些 小小的幸福感。”一双双年轻的、干净的眼睛注视着 她。 再早几天的星期一上午,她在14楼的小办公室里 开会,同下属敲定“释放”的每一个细节。白衬衣、 黑马夹,最普通的短发样式。 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13年前,龙应台从德国初 回台湾地区,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有一天,她 踅进一家设计感颇强的美发沙龙,小妹一声“局长我 是你的读者咆”,听得她晕陶陶:台湾文化有希望。 于是被设计,又烫又剪,弄成一个“戴安娜王妃头” 。她掏出七百多元(新台币)结账,赫然发现看错一 个零,这“王妃头”价值七千七百大元。她掏干净口 袋,在发廊员工一字排开的“欢迎再来”里落荒而逃 ,回去就问同事“台北物价怎么这么高”,被告知挨 宰,“王妃头”实在是“冤大头”。 处理公务时的龙应台表现得思路清晰,心细如发 。她的指间夹一支笔,不时在空中点划,如同乐队指 挥手中的小棒。她常常用“等一下”“你的意思是” “请不要忘记”来起承转合,是高度灵敏的倾听者和 反应者;她的想象力和控制力甚至延伸到现场在电视 画面中的样子。 在她右侧的墙上,悬挂《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 忠先生90岁时的手泽:“取合由时行藏在我,跨代凌 霄一羽毛。”会议室两面书架上,是台湾各区、县、 镇的地方志,《二二八事件辞典》之类的台湾史,以 及琦君、赖和、张我军、李乔、周梦蝶等上一辈文学 家的作品。有几层架上,是她的十几种著作,从《目 送》《亲爱的安德烈》到《大江大海》,她自己掏钱 买来赠送往来宾客的。她在扉页上的签名,像一条不 羁的龙。 空间释放的创意来自龙应台的欧洲经验。她从 Youtube上找来几段放给同仁看——在西班牙的中央 市场,歌剧家扮演的卖菜人突然开唱,市场陡然生色 ;在丹麦的车站,旅客愉快地被卷入突如其来的舞阵 ,肢体苏醒。龙的一位同仁也亲历过在纽约梅西百货 买鞋,柜台旁冷不丁有人开唱音乐剧的“文化”。 “文化就是生活。”龙应台对我说。这些观念即 使在“文化部”,也需要慢慢培养。 可彼岸的文化与此在的生活匹配吗?在这个女性 都会拖着长音嗲嗲说“是—”、开计程车的男性习惯 被称“先生”而非“师傅”的地方,路人忽遇邀舞是 什么反应?机要秘书邓宗德告诉我,成人通常会害羞 ,若是一对小情侣,女的开跳,男的会跟随。两天里 ,我看到广场上不少用餐者举起手机录影;看到流浪 汉光脚坐着,忽然就拍起了巴掌;看到身材滚圆的中 年妇女被音乐和节拍领着,从身体到容颜都动了起来 ;也看到许多人,瞄一眼,匆匆而过。(P0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