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读高中

我在美国读高中
作者: 贾小涵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在美国读高中
ISBN: 9787516625651

作者简介

贾小涵,1997年生于山东济南。6岁时随父母迂居北京。自幼学琴,小学至初中期间演奏于金帆少年交响乐团,曾任首席。中考后随在哈佛访学的母亲移居波士顿,就读于牛顿南高中至今,在波士顿青年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从小喜爱《聊斋志异》,后沉迷魏晋志怪与武侠小说,可能因此缘故,心中奇怪想法颇多,行文通常一气呵成。喜发表独特见解,家人为省“耳力”,鼓励成书。在美读书期间,对英国学校的授课风格、课余生活、校园轶事感触颇多,于是将丰富的高中生活写成本书。

内容简介

B先生 打铃后一分钟,西装笔挺的B先生走进教室。座 椅被排成马蹄形,B先生从容地走到马掌的中心,从 左到右,沿着这只铁掌的弧度,缓缓环视一周,没有 放过一张面孔。他静静地含笑看着,一言不发,与每 人对视,微微点头。开学第一天,清晨七点半的教室 沉淀着一层湿热的睡意,初秋昏聩的暖风从推开半截 的玻璃窗里泻进来,将白窗帘鼓成一个丰满的扇形。 B先生突然打了个抱歉的手势,转身快步走出教 室,带出一股劲风,皮鞋踏地的声响极快地消失在走 廊拐角处。班里众人被他逼视得莫名其妙,一时压力 突然消失,就像挽弓半个小时后“嗖”地一声脱了靶 ,难免怅然若失。B先生的助教面无表情地坐在讲桌 旁的转椅上,以过来人的眼神居高临下地看着学弟学 妹们,可我分明从那张扑克脸上看出一点极力忍住的 笑意。坐在身边的H给了我一个诧异的眼神,转头枕 在胳膊上开始打盹,只三分钟后就被B先生返回时带 着的陈风惊醒。他走到原先站定的位置,微微颔首, 一副要发表什么重要声明的势态,右手上却捏着一袋 迷你曲奇。全班人都盯着他看,这静静的对峙有种喜 剧色彩,我感到一股汹涌的笑意从腹内升起,却被六 十天假期的倦怠掐在半途。 B先生撕开包装袋,巧克力的香甜味在班里散开 。 他要投喂我们吗?这么一小袋能有几个呢?还不 够塞牙缝吧。 这念头刚在我心中出现一瞬,就被B先生扬起的 手一扫而空。他捏起一枚曲奇,塞进嘴里,眼睛仍是 盯着我们,带着种不知所谓的亲切感开始咀嚼。他口 中不停,若有所思地瞪视着,扫过我,又转到教室最 末端的H,这时恰好将一袋曲奇吃完,满意地将纸袋 揉成一团,抛进垃圾桶里。B先生的注视不是那种轻 飘飘的,似看非看的扫视,而是认真地对上众人的眼 光,不带敌意地探究着什么。 “尴尬吗?”B先生笑道,说出了上课十分钟以 来的第一句话。 我和同窗们如释重负地喘口大气。 “去年第一堂课我吃了什么来着?”他转向助教 。 “酸奶。”助教点点头。 “我一天,”他指指自己平坦的腹部,“要摄人 五千卡路里。任重道远啊。” 开始有人发笑,接着像野火似地扩散开来,全班 突然爆出一股狂笑。 “其实整个高中生涯,不就是场漫长的尴尬吗? ”他搓搓手,看了一眼手表,从容说道:“下课。” 我们呆滞地从教室里走出去,满腹心事要与旁人 分享,却被楼道里纷乱的人潮冲散到四面八方,望着 影影绰绰、相似的面孔与后脑勺们,一时也忘记了该 如何开口。 在被K先生折磨一年后,我和H都对今年的英语老 师报以满心的期待和恐惧。被B先生这么一搅,恐惧 算是彻底消散了。 “不过我听说他打分很严啊。”H道。 “不像。”我反驳她。 第二天,B先生用了一整节课来点名。插科打诨 之后,他问每个学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喜 爱英语,第二个问题是读写之中更擅长哪项,第三个 问题则是随机的脑筋急转弯。 去年英语课的“难友”们大多还与我在一个班, 经过K先生一年的洗礼后,就算本来还对英语有点兴 趣的怕是也剩不下什么了,遑论我这种本身英语就是 短板的天外来客。果不其然,这班上只有一两人答喜 欢英语和写作,也不知是不是言不由衷。 B先生痛苦地说:“上帝啊,我现在特怀疑你们 去年的英语老师造了什么孽。”“难友”们心照不宣 地交换了一个微笑。 “K……” “叫我Matthew。”一个亚洲面孔的男孩道。 “啧啧,多么霸气。”B先生笑道,一面学着他 的样子,抱臂仰在椅子上,“‘叫我Matthew’,啧 啧,后生可畏。” B先生在念到我的名字时,嗓音一滞,犹疑地拼 出一个不甚标准的发音。 “对吗?”他满怀期待。 “还不错。” “我是第一个拼对你名字的老师吗?” 还不等我开口,他就抢道:“请你一定要说是。 ” 如此境地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笑着答应了。 B先生念我名字时的样子是有意搞怪,声音放得 格外轻柔,煞有介事地转一圈脖子,好像在嗅一盆汤 ,又好像这差事费了他九牛二虎之力。 “如果你觉得这名字麻烦的话,也可以叫我的英 文名字。” “说什么呢。”他坚决地说,“就叫你本来的名 字。好了,我有个问题要问你。” 我正襟危坐。 “为什么每天早晚高峰时间所有的车都堵在一起 ,动弹不得,这时段却要叫‘rush hour’呢?” “因为那个,嗯,就是,噢,可能是因为人们虽 然堵在路上,却心急如焚。” B先生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赞许道:“我看 好你,总好过一句话也不说。”之后在电脑上噼里啪 啦录入一行字。 “下一个!”他声若洪钟道,“Michael!” “到。” “Michael!” “嗯。” “我能叫你Mike吗?” “最好不要吧。” “真的吗?一次也不行吗?” “……一次也不行。” “K先生也叫Michael,我听说他也不愿人叫他 Mike呢。”B先生似有意似无意地提到K先生的名字。 我完全可以想象K先生冷酷地纠正他人的情形。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