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和精舍诗存退藏小室随笔东宁百咏(精)/泉州文库

养和精舍诗存退藏小室随笔东宁百咏(精)/泉州文库
作者: 苏镜潭|责编:阎海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4.50
折扣购买: 养和精舍诗存退藏小室随笔东宁百咏(精)/泉州文库
ISBN: 9787100189149

作者简介

吴增(1868—1945),字桂生,号蹇陀,又号古丰州人、养和居士,以字行世。原籍南安廿一都,其父移居泉州。自幼聪颖好学,入私塾后,因家极贫,时学时停。年十六辍学,进店做学徒,常于夜灯下苦读。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三十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目睹官场腐败,国事日非,遂毅然弃官归里。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泉州保安会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七十高龄参加晋江县抗敌后援会工作。又被推选为泉州花桥善举公所、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董事长,对慈善事业多有助益。曾创办多所学校,并在多所学校任汉文教员。著有《泉俗激刺篇》《蕃藷杂咏》等。 苏镜潭(1883—1937),字菱槎,泉州同安人,名宦苏廷玉曾孙。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清末民初泉州“温陵弢社”成员,曾参与创办泉州昭味国学书院并讲授诗学,与修《南安县志》。民国七年(1918),曾以台 湾板桥林家记室身份,随从林尔准东渡台 湾,期间参加当地“寄鸿吟社”活动,为是社七子之一。民国十三年,苏镜潭又与菽庄主人林尔嘉长子林小眉联袂游台。著有《东宁百咏》《迟香楼文钞》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泉州与台 湾人物、民俗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吴增、苏镜潭两人都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入仕时间极短,主要以诗人、文化名流参与了泉州文化建设及泉、台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吴增《养和精舍诗存》《养和精舍诗賸稿》为其后人所编纂,主要以诗歌形式讽刺清末与国 民 党时期的弊政陋习,日本侵华之罪行;《蕃藷杂咏》则以诗歌形式介绍红薯这一物种的传播与加工史。苏镜潭《退藏小室随笔》为笔记体,主要为民生宏旨之见闻实录,诸多趣闻逸事,贴近生活,悦人耳目;《东宁百咏》旨在吟咏宝岛台 湾之历史、山川、人物、风俗,风格多样,或哀感,或绵丽,或遒壮,或委婉。 此外,本书经李梦生(原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文审读。 2005年3月,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决定将地方文献丛书出版工作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文化工程。翌年,正式成立“泉州地方典籍《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着手对分散庋藏于全国各大图书馆及民间的古籍进行调查搜集,整理出《泉州文库备考书目》二百六十七家六百十四种,以后又陆续检索出遗漏书目近一百家一百八十余种。经过省内外专家学者多次论证,最后筛选出一百五十部二百五十余种著作,组成一套有一定规模、自成体系、比较完整,可以概括泉人著作风貌、反映泉州千余年文化发展脉络的地方文献丛书,取名《泉州文库》。 《泉州文库》始唐迄清,原著点校,收录标准着眼于学术性、科学性、文学性、地域性、原创性、权威性,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和著名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优先。所录著作涵盖泉州各县(市、区),包括金门县及历史上泉州府属同安县,曾在泉州任职、寄寓、活动过的非泉籍人氏的作品,则取其内容与泉州密切相关的专门著作。文库采用繁体字横排印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其中不乏孤稀珍罕旧椠秘籍,堪称温陵文献之帜志。 另外,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特为本丛书题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