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广松哲学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广松哲学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作者: (日)广松涉|总主编:张一兵|译者:邓习议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3.70
折扣购买: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广松哲学系列/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ISBN: 9787305212734

作者简介

广松涉(Hiromatsu Wataru,1933-1994)日本福冈柳川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新左翼运动旗手,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创立了独具东方特色的“广松哲学”。广松哲学兼容了新科学观、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及东方哲学的文化色彩,博大而精深。 广松哲学包括“三大支柱”: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物象化论”,作为存在论的“事的世界观”或“关系主义”,以及作为认识论的“四肢结构论”及“交互主体性论”。其论著收录于《广松涉文选》(第1—6卷,情况出版社,1995)、《广松涉著作集》(第1—16卷,岩波书店,1996—1997)中。

内容简介

选自“学术文库版序言” 本书《马克思主义的地平》,由劲草书房于1969年初次出版,在这二十多年间,有幸得到读书界的欢迎,作为“现役”的图书而留存下来。我相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本书仍将作为“现役”的图书而存在下去。 非常感激旧出版商劲草书房的理解和情谊,以及新出版商讲谈社的厚意。高桥洋儿为本版写了解说。衷心感谢他在百忙的教学当中为本书所做的解说。 本版除订正了旧版存在的二三处错排、更改了几处修辞之外,内容方面仍按旧版。笔者当然不会自诩本书是已无修改余地的完美图书。但是,我想暂且撇开赞同本书与否的问题,由于频繁谈到其中的内容,只要基本观点没有改变,就应保持旧版原貌。或许有人嘲笑说这缺乏发展性,但笔者还是坚持没必要对本书的解释和论证做质的改变。所以,最终不做任何修订。 对笔者来说,本书是特地以自己的基本视角阐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特点的读物,是马克思主义论领域的首要著作。虽然笔者出版了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过程的实证研究书和《资本论》的解释书,他的历史观和革命论的研究书等与马克思相关的十多本拙著,但希望把本书看作《物象化论的构图》(岩波书店,1983年版)〔《广松涉著作集》第13卷〕的续篇。 说到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坊间有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主流,与此相对,作为“异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支流的说法。近年来这种情况稍有变化。可是,即便如此,基本上依然延续着这一构图。因此对笔者来说,我所做的工作是指出无论是以往的“主流派”还是“异端派”,双方都误解了马克思的范式,继而还原、摆正马克思的思想原像。 笔者并不主张只要正确解释、还原马克思的思想就万事大吉。重要的是继承发展。本书不满足于还原性的解释,关于笔者自身是如何继承发展的,也打算阐明大致的方向。 在这一学术文库版中,本书引文出处仍依照第一版。当时,马克思恩格斯新历史考证版全集(Neue MEGA)尚未出版。不仅如此,甚至著作集(MEW)亦尚未完成。因此,即便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在写作所收录的论文时所依据的是最好的文本,著作集(MEW)、旧历史考证版全集(Alte MEGA)或著作选(Ausgew?hlte Werke)等,出处未能保持一致。 如果现在考虑统一体例,虽然理应新MEGA已出版部分就根据出版部分,其他部分则依据MEW,但即使这样,也必须按别的方式对待《德意志意识形态》。此外,由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自然辩证法》等,与文本批判的问题相关,不能只是机械地替换引文版本和页码就完事。 这样,经过诸多考虑的结果,我决定引文出处仍按旧版。至于马克思恩格斯之外的人物,例如费尔巴哈、鲍威尔和赫斯等,虽然今天其著作已有更好的版本,也仍旧不加替换。 本书中的“物象化”“物化”一词,是作为黑格尔学派所谓观念的sich sachlich machen或精神性东西的sich zum Ding machen的译词来使用的,在与马克思所谓的Versachlichung、Verdinglichung的译词这一术语相区别的场合,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判断。由于遵循依照旧版的原则,因此还遗留这一难点,无论如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区别、解读。 在这一学术文库版成书之际,承蒙旧出版商劲草书房的诸位,特别是富冈胜以及讲谈社的池永阳一的帮助。另外,还得益于今夏在学术文库出版部工作的高濑玲子的促成。末了,聊表感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