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70
折扣购买: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精)
ISBN: 9787530214657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现在,我的印度同行也这样问我,我想是认真回 答这个问题 的时候了,应该发布一个非盗版的回答。需要说明的 是,回答这 个问题的家伙是《兄弟》出版之前的余华,而不是之 后的。法国 评论家NilsC。Ahl说《兄弟》催生了一个新的余华。 他的理由是, 一本书有时候会重塑一个作家。一些中国的朋友也说 过类似的话, 我本人十分赞同。于是《兄弟》出版之后的余华也许 要对两个失 踪了的余华负责,不是只有一个了。如何解释第二个 失踪的佘华, 是我以后的工作,不是现在的。 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五年,我分别 出版了《在 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就是这 三部长篇小说 引发了关于我写作风格转型的讨论,我就从这里开始 自己的回答。 首先我应该申明:所有关于我写作风格转型的评 论都是言之 有理,即便是与我的写作愿望大相径庭的评论也是正 确的。为什 么?我想这就是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美妙之处。事实上 没有一部小 说能够做到真正完成,小说的定稿和出版只是写作意 义上的完成; 从阅读和批评的角度来说,一部小说是永远不可能完 成或者是永 远有待于完成的。文学阅读和批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 出发,如同 是给予世界很多的道路一样,给予一部小说很多的阐 释、很多的 感受。因此,文学阅读和批评的价值并不是指出了作 者写作时想 到的,而是指出了更多作者写作时所没有想到的。一 部开放的小说, 可以让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获得属于 自己的理解。 基于上述前提,以下我的回答虽属正版,仍然不具有 权威性, 纯属个人见解。因为一部小说出版以后,作者也就失 去其特权, 作者所有针对这部小说的发言,都只是某一个读者的 发言。 我的回答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为什么我 在一九八○ 年代的短篇小说里,有这么多的血腥和暴力;第二部 分是为什么 到了一九九○年代的长篇小说里,这个趋势减少了。 回答这样的 问题并不容易,不是因为没有答案,而是因为答案太 多。我相信 作为一位小说家的潘卡吉·米什拉,他知道我有很多 的回答可以 选择,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几天,把自己说得口干 舌燥,然后 发现自己仍然没有说完,仍然有不少答案在向我暗送 秋波,期待 着被我说出来。 经验告诉我,过多的答案等于没有答案,真正的 答案可能只 有一个。所以我决定只是说出其中的一个,我想可能 是最重要的 一个。至于是不是那个真正的答案,我不得而知。 现在我又要说故事了,这是我的强项。很久以来 ,我始终有 一个十分固执的想法,我觉得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 定其一生的 方向。世界最基本的图像就是这时候来到一个人的内 心深处,如 同复印机似的,一幅又一幅地复印在一个人的成长里 。在其长大 成人以后,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伟大,还 是平庸;其所 作所为都只是对这个最基本图像的局部修改,图像的 整体是不会 被更改的。当然,有些人修改得多一些,有些人修改 得少一些。 我相信毛泽东的修改,肯定比我的多。 我觉得是自己成长的经历,决定了我在一九八。 年代写下那 么多的血腥和暴力。“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念小 学一年级;“文 化大革命”结束时,我高中毕业。我的成长目睹了一 次次的游行、 一次次的批斗大会、一次次的造反派之间的武斗,还 有层出不穷 的街头群架。在贴满了大字报的街道上见到几个鲜血 淋淋的人迎 面走来,是我成长里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是我小时候 的大环境, 小环境也同样是血淋淋的。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和 哥哥是在医 院里长大的,我们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里到处乱窜, 习惯了来苏 儿的气味,习惯了嚎叫的声音和呻吟的声音,习惯了 苍白的脸色 和奄奄一息的表情,习惯了沾满血迹的纱布扔在病房 里和走廊上。 我们的父亲时常是刚刚给患者做完手术,手术服上和 口罩上血迹 斑斑,就在医院里到处走动,喊叫我们的名字,要我 们立刻到食 堂去吃饭。 当时医院的手术室是一间简陋的平房,有时候我 和哥哥会趁 着护士不在手术室门外的时候,迅速地长驱直入,去 看看正在给 病人进行手术的父亲,看到父亲戴着透明手套的手在 病人肚子上 划开的口子伸进去,扒拉着里面的肠子和器官。父亲 发现我们兄 弟两个站在一旁偷看手术过程时,就会吼叫一声: “滚出去!” 我们立刻逃之天天。 P2-4
★ 余华10年首部杂文集
★ 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犀利的目光洞见时代病灶,以戏谑的文字戳穿生活表象。
★ 当社会面目全非,当梦想失去平衡,我们还能认识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