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1.50
折扣购买: 德国总参谋部(全景插图版)(精)/中画史鉴
ISBN: 9787514616415
斯宾塞?威尔金森(Spenser Wilkinson,1853—1937), 1853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休姆,1937年卒于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奇切利军事史教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军事史巨擘。主要著作有《论志愿者队伍建设》《陆军大脑》《海军大脑》《民族的觉醒》等。他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欧文斯学院、牛津大学墨顿学院学习。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对军队感兴趣,并终身致力于军事研究。他的军事观点影响广泛。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劳爵士(斯宾塞·威尔金森妻子的弟弟)在《克劳备忘录》——论不列颠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中总结了《民族的觉醒》一书中斯宾塞·威尔金森的观点。由于做过记者的缘故,斯宾塞·威尔金森与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和军队领袖有很多交往。他的兴趣逐渐转向历史研究,1909年,他被推举为牛津大学奇切利军事史教授及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宾塞·威尔金森对英国的战略和政策进行了强力抨击。他的观点在英国颇具影响力。
第2章 克尼格雷茨战役前夕 1866年7月2日是星期一。这天下午,普鲁士国 王威廉一世和他的随行人员驾车驶入位于克尔科诺 谢山南部北波希米亚山区的小镇—伊钦。威廉一世 气宇轩昂、英姿飒爽,数十年的执政岁月在他身上 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记。他言谈慷慨激昂,没有一丝 忧虑。经过数月的疲惫外交,德意志联邦议会做出 决议,大意是普鲁士违反了“联邦的和平”,德意 志联邦军队即将出动讨伐普鲁士。决议做出不到三 周,政治危机更加激化,这意味着普鲁士将与萨克 森、汉诺威、黑森、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奥地利帝 国同时交战。除了这些敌人,普鲁士还得考虑那些 各有图谋的友好国家。俄国是乐善好施的旁观者; 意大利是积极的盟友,尽管战斗力不强,却能牵制 一部分奥地利军队;法国爱管闲事,但此时态度尚 不明确,很可能根据时局变化选边站队,并且法国 大使意欲对普鲁士国王表示不敬。与此同时,普鲁 士国内也是困难重重。普鲁士议会代表自由派选民 ,极其反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政策。由于两周来 一直担心复杂的军事行动,威廉一世于周六早晨离 开柏林,亲自视察部队。此前通过军事行动,普鲁 士成功击败汉诺威军队,并且不动一兵一卒就占领 了萨克森王国。 6月22日,普鲁士两个军团分别接到命令,对波 希米亚发起进攻。6月29日,两个军团均越过了位于 波希米亚北部的大山。这座山是波希米亚的屏障, 就如壁垒般。它们离伊钦仅有几个小时车程,途中 零星分布着一些村庄。再行军一天,两个军团就能 在伊钦会师。经过一周的艰苦战斗,士兵们已疲惫 不堪。率领十一万五千名士兵从西里西亚归来的腓 特烈王储与奥地利陆军各部进行了三场硝烟弥漫的 战役和三场激烈的前哨战。他的部队驻扎在易北河 左岸,总部位于克尼格霍夫,距伊钦正东二十英里 。威廉一世的侄子腓特烈·查理亲王,率领另一支 共十四万人的大军。他们几乎没有遭到抵抗,但因 为部署不周,所以士兵们厌倦了不必要的行军。腓 特烈·查理亲王亲自从其位于卡梅涅茨的大本营出 发前往伊钦大本营汇报。他的大本营距伊钦六七英 里。 当时,奥地利军队的确切行踪不明。据推测, 奥军可能驻扎在易北河的另一岸。易北河与位于牛 津边上的伊西斯河流域面积大致相等。易北河由北 向南蜿蜒向东流去。从克尼格霍夫到克尼格雷茨直 线距离二十五英里,方向正南正北。如果把这条直 线看作弓弦,易北河就相当于弓,约瑟夫的要塞就 是弓的把手。作为弓的最南端,克尼格雷茨与伊钦 平行,距伊钦二十七英里。一条大路几乎与这条直 线并行。周一下午,位于伊钦的大本营揣测奥地利 军队驻扎在易北河东岸,其侧翼被克尼格雷茨和约 瑟夫的要塞环绕。这个位置易守难攻。因此,总参 1.大师的佳作。斯宾塞?威尔金森是英国军事史巨擘,牛津大学奇切利军事史教授。他的这部作品观点新颖,剖析了德国总参谋形成的历史根源。然后观照现实,从微观层次研究了德国总参谋部的各个换机,进而得出德军胜多败少的军事原因。 2.国内首版。德国总参谋部对世界大部分国家陆军的指挥系统、结构、层级等影响甚大。也许只有了解透彻德国总参谋部,才能搞清楚普鲁士军队战斗力强悍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明白美国、法国、俄国等国汲取德国总参谋部的经验、教训,对本国总参谋部的改良和创新 3.影响非常广泛。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德国总参谋部的崭新视角毛奇伯爵专门写信给斯宾塞·威尔金森,与他探讨书中的某些观点。英国丘吉尔首相、拉斯·黑格将军、蒙哥马利将军、法国贝当元帅和福煦元帅深受此书的影响。 4.全景插图,增光添彩。精选百余幅精美功能性插图。让读者在饕餮思想盛宴的同时,饮一杯美学的陈酿。思想上有碰撞,审美上有震撼。一边读文字,一边品美图,不知不觉,穿越近百年。 德国总参谋部是如何高效运作的? 总参谋部构成人员的战术素质是如何训练的? 总参谋部是如何制订战略战术并确保其误差降低的? 为什么昔日在拿破仑打击下几乎亡国的普鲁士,在总参谋部出现后,*终转危为安,挥师西进,攻克巴黎的?看似戏剧性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现实智慧和历史逻辑? 德国总参谋部优点很多,为什么结果在*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大胜后惨败呢?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德国总参谋部》一书将给予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