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千秋人物(第三版)
ISBN: 9787550247079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暑副暑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向最基层的普通人学习,是毛一向所提倡的。调 查研究成了毛政治品德和工作方法中最鲜明的一条。 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里曾写到对毛的第一印象是 :“毛泽东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 谈话,一边认真地在做手势。”毛曾说:“当年是一 个监狱的小吏让我知道了旧中国的监狱如何黑暗。” 毛在1925年到1933年曾认真做过农村调查,1941年又 将其结集出版,他在《农村调查》序言里写道:“实 际工作者须随时去了解变化着的情况,这是任何国家 共产党人也不能靠别人预备的。所以,一切实际工作 者必须向下做调查。”那时他十分注意倾听基层呼声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延安的一个农民,一次天打 雷劈死了他的毛驴,就说:“为何不劈死毛泽东?” 边区保卫部门要以反革命罪逮捕这个农民。毛说,他 这样说必有他的理由。一问是边区农民负担太重。毛 就让减税。所以,当时边区地域虽小,生活虽苦,但 领袖胸如海,百姓口无忌,上下一条心,共产党终得 天下。 这次,毛一路或骑马或步行又重新回到百姓中间 ,所见所闻,隐隐感到民间积怨不少。他想起1945年 在延安与黄炎培的“窑洞对”谈话,那时虽还未得天 下,但黄已问到他将来怎样治天下。他说:“只要坚 持民主,让老百姓监督政府,政权就能永葆活力。” 想到让人民监督,毛忽然忆起一个人,此人就是户县 农民杨伟名。杨是一普通农民,在村里任大队会计, 他关心政治,以一点私塾的文化底子,苦学好读,“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1962年曾向中央写万言书 ,系统分析农村形势,提出许多尖锐而又中肯的意见 ,如允许单干;敞开自由市场;不要急于过渡,再坚 持一段新民主主义;要防止报喜不报忧……现在看来 ,这些话全部被不幸言中。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一叶 知秋》,意即,从分析陕西情况即可知全国农村形势 之危。其忠谏之情溢于言表。毛对这些意见当然听不 进去,便愤而批曰:“什么一叶知秋,是一叶知冬。 ” 其时,党内也早有一部分同志看到了危机,并提 出了对策,比较有名的就是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 。杨的这篇文章在1962年的北戴河会议上被毛点名批 评。从此,逆耳忠言渐少,继而鸦雀无声。而黄河之 滨这个朴素的农民思想家杨伟名则被大会批、小会斗 ,后在“文革”中自杀。(2002年,陕西曾开研讨会 纪念杨伟名,并为他出版文集。2005年,我曾访其故 居,秋风小院在,柿树叶正红。这是后话。)这次毛 重走黄河,又到陕西,看到当年的许多问题依旧没有 结果,就想起这个躬耕于关中的奇才,便着人把他接 来,做彻夜之谈。毛像当年向小狱吏请教狱情,在延 安街头光着头向农民恭问政情一样,向这个农民思想 家问计于国是。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共领袖与一位普 通农民的对话。不是《三国演义》中卧龙岗的“隆中 对”,也不是1945年延安的“窑洞对”,而是在黄河 边的某一孔窑洞里的“河边对”。杨伟名一定侃侃而 谈,细算生产队的家底,纵论国家大势。毛会暗暗点 头,想起他自己常说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 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又想起1948年他为佳县 县委题的字“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当时 他转战到这里,部队要打佳县,仗要打三天,需12万 斤粮,但粮食早让胡宗南抢掠一空。他问佳县县长张 俊贤有没有办法,张说:“把全县坚壁的粮挖出来, 够部队吃上一天;把全县地里未成熟的玉米、谷子收 割了,还可吃一天;剩下的一天,把全县的羊和驴都 杀了!”战斗打响,群众拉着粮、驴、羊支前,自己 吃树叶、树皮。战后很长时间,这个县见不到驴和羊 。那时候,政府和百姓,真是鱼水难分啊!看来这些 年离群众是远了一点。(毛是性情中人,他或许还会 当场邀杨到中央哪个政策研究部门去工作,就像后面 要谈到的,他听完就三峡问题的御前辩论后,当场邀 李锐做他的秘书。何况杨本来就一直是西北局的特聘 编外政策研究员。而以杨的性格则会说,臣本布衣, 只求尽心,不求闻达,还是躬耕关中,位卑不敢忘国 ,不时为政府上达一点实情。)送走客人,他点燃一 支烟,仰卧土炕,看着窑洞穹顶厚厚的黄土,想起自 己1945年在延安说过的那句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 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 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现在 早已生根开花,但却要将忘其土啊。 总之,还不等走完黄河全程,在晋、陕、宁、甘 一线,毛的心情就沉重复杂起来。在这里,当年的他 曾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可现在毛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 来,他立马河边,面对滔滔黄水,透过阵阵风沙,看 远处那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 弯腰点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农民,不禁有一点 心酸。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这样轰轰烈烈,怎么就 没能解放出更多的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改变他 们的境遇呢?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