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教师指导 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教师指导 信息技术
作者: 杨晓哲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6.40
折扣购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教师指导 信息技术
ISBN: 9787572005596

作者简介

杨晓哲,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部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研究方向:学习科学,教育技术,课程论等。 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7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

内容简介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随着以计算机为中心到以互联网为中心,再到以数据为中心的转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冲击,且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内涵。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与必备品格,已然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学一线涌现出大量的实践探索经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我国教育部相继颁布《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教基[2000]34号)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路线,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设施、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学科整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管理和分享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主线。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自主、合作、探究深入人心。全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推行与实施,为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大众化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正在从工具层面上的操作技能习得,转向面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能力,从而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具有信息素养的人”的基本诉求。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获取与应用数字信息。近几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加速了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数字化信息触手可及。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普遍存在,已然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征。2010年后,随着智能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互联网使得信息的双向传播变得更加快捷。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进行协作,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正在实时地捕捉个体的大量信息。不仅如此,智能物联网正在让线上的数据分析直接反馈到线下的智能设备上,让物理空间变得更加智能化与个性化。面对这样一个崭新且不确定的未来,我们更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才足以让其面对未来的挑战。 就整体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办学条件的持续改进。“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城乡中小学信息化办学条件。学校机房面积、计算机数量、信息化设备的种类、校园网基础状况都有了长足发展。从信息化教学设备的类型来看,以便携计算机、交互电子白板、网络服务器、无线终端、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化设备正逐步进入中小学校园,丰富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 其次,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教研体系的形成,培养出一支年轻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形成了省、市、区、校多级教研体系,教研员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与教学研究能力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背景以教育技术、计算机教育、物理教育、科学教育为主。教研员队伍的组建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都促进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我国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发展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应用,推动了信息技术实验室、STEAM 创客空间的开设与创立。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强调教师应具有关注新技术发展并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识。随后,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基于此标准对全国600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高了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为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前许多国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与加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其中,计算思维广受国际关注。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与形式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的思维过程。其解决问题的表现形式应该能有效地被信息处理执行。为了适应信息时代需要,近年来很多国家纷纷修订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调整了信息素养的学习目标。 200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重新修订了《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NETS)》,突出“技术应用和创新”的新理念,希望通过数字化教学环境发展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2011年,英国课程与教学评估署对中小学信息与通信技术课程标准进行重新评估与修订,其最新研究成果保持了原课程标准的“分级”特征,适当增加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2012年,俄罗斯联邦正式实施新的国家教育标准,将“信息与信息交流技术”课程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整个教育体系中。此外,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也都以不同形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从实施形式来看,分科与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两种主要方式,其中低年级倾向于整合课程,中学则倾向于分科课程。 尽管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信息化教育设备方面,早在2000年,美国的生机比就达到4∶1,英国小学达到9∶1,英国中学达到5∶1,远高于我国2011年的生机比13∶1。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美、英、俄等国家近年来都已开始重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体系,诸如计算思维、数据算法、信息模型等内容开始逐步渗透到课程学习内容中。然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还部分停留在“信息扫盲”的层面,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演示文稿软件还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选择性和灵活性方面,教育发达的国家信息技术教育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类型选修课的方式为学生将来进入高校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反观我国高中的信息技术选修课还是过于关注理科性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将来从事人文、艺术、商业等其他方向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基于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背景,既有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又有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有的基础储备,同时需要进一步充分考虑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综合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背景。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介绍了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与主要精神、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课程结构与学分选修、课程内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解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和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每一章节的理论介绍之后都有案例详细阐述教学设计、命题方案、评价标准等,附录中还提供了大量案例供教师参考,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