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49.5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人间有至味(精)
ISBN: 978753394879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扬州有名的素菜,好几 本菜谱著录,但我在扬州一带的寺庙和素菜馆的菜单 上都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过油煎了的 ,还是不过油煎的。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 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蕈 、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时候材料凑手 ,我将根据想象,试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 和尚豆腐将是素菜荤做,放猪油,放虾米。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过油煎的烧豆腐则宜切块, 六七分见方。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 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 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 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 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 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闻 名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 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 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 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 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 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 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 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 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 ,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 、烫。昆明最便宜的小饭铺里有小炒豆腐。猪肉末, 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酱油,起锅时下葱花。这 道菜便宜,实惠,好吃。不加酱油而用盐,与番茄同 炒,即为番茄炒豆腐。番茄须烫过,撕去皮,炒至成 酱,番茄汁渗入豆腐,乃佳。 砂锅豆腐须有好汤,骨头汤或肉汤,小火炖,至 豆腐起蜂窝,方好。砂锅鱼头豆腐,用花鲢(即胖头 鱼)头,劈为两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笋)、海米, 汤清而味厚,非海参鱼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 大的小薄片,推入虾籽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 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作“汪豆腐”, 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 ,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 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 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 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 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籽多,油多。近 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 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 ,即蟹的精子),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 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 ,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作料很简单: 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