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翠(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口述访谈)

只此青翠(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口述访谈)
作者: 伍鹏|责编:陈翩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只此青翠(越窑青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口述访谈)
ISBN: 9787308228930

作者简介

伍鹏,男,1968年出生,湖南常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现任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学职教学院)旅游学院副院长,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曾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旅游局副局长、宁波大学旅游系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与开发、旅游文化、旅游教育。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各1篇),出版著作3部。

内容简介

(一)起源期——商周 时期 越窑可以追溯至商周古 越地原始瓷的生产。目前 ,浙江境内已发现商周时 期的原始窑遗址近百处, 集中分布于钱塘江以北的 杭嘉湖地区和钱塘江以南 的宁绍地区。商周至战国 时期窑址集中分布在以德 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 春秋中期以后逐渐向浦阳 江流域的萧山、诸暨和曹 娥江流域的绍兴、上虞一 带分布,西汉以后扩展到 宁波地区。1978年在绍兴 发掘了富盛窑址,出土了 碗、盘、碟、钵和器盖等 原始青瓷器。据考证,该 窑址系印纹陶与原始青瓷 同窑合烧的战国时期龙窑 遗址。 (二)发轫期——汉代 经考古发掘的东汉晚期 至三国时期的窑址表明, 早在东汉时,古越州曹娥 江、上林湖一带的龙窑里 已成功烧制出大型的罐、 坛等日用青瓷器皿。与原 始青瓷相比,这些青瓷越 窑纹饰简古,造型淳朴, 装饰技法多以拍印、捏塑 为主,造型主要模仿青铜 器和早期陶器。大量的考 古出土资料及科学测试显 示,这些瓷器的制作技术 已经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 准。 (三)发展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的越窑器物可 分为日用品和陪葬品等。 这些越窑器物胎体坚固细 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 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 纹饰简朴,晚期装饰复杂 ,出现了斜方格纹。成型 方法以轮制、捏塑、模制 等为主,造型生动形象, 有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