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为了孩子,为了明天(第二部)
ISBN: 9787517712022
佘宇,1979年11月生,湖北恩施人。先后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法学学士学位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02年7月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社会政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教育、儿童发展、社会福利等。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兼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前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学前教育从理念到实践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学前教育事业也在转变中不断发展,为保障儿童权利、促进儿童早期人力 资本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通过单位(城市)和集体(农村)提供各类幼儿教育服务,主要是为了解除女性的后顾之忧,以动员其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作为一项单位福利制度,贯彻的是“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变化,特别是在剥离单位办社会职能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经济基础和组织基础受到了巨大冲击,许多单位举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在社会化改革中难以为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一度出现重大滑坡。 基于当时的国情,国家有限的财力只能优先保障义务教育这个“重中之重”,没有也不可能把学前教育包下来,实际上采取了主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思路。虽然在政策支持下,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展很快,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庞大的学前教育需求,“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在世纪之交日益凸显,公众反映强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入园难、入园贵”更是连续成为排名居首的重大教育民生问题。 针对人民群众的重要关切,从 2011 年起,国家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扩大资源总量,主要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这一时期,各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使“入园难”问题在极短时间里得到了极大缓解。在此基础上,学前教育制度机制建设也明显加快,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及各类标准体系,完善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机制,确立“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等,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以及科学的保育和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可以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学前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我国不仅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学前教育体系,而且保障基础更加牢靠,公平性不断扩大,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在政府政策和项目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在短短几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集中攻坚和重点建设,应该说,前一阶段比较突出的“有没有”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学前教育体量大、线长面广,历史欠账较多、保障水平不高,与此同时,又面临生育政策变化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供求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虽然“入园难、入园贵”现象仍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为入优质幼儿园“难”“贵”以及背后的社会公平问题。也就是说,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公不公”转变。在这里,“好不好”说的是质量问题,“公不公”说的是结构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都普遍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并提出了很高的目标要求。例如,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发展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列为重要目标,提出到 2030 年,确保所有男女童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他们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又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仁川宣言》提出,鼓励提供至少一年的免费、义务、优质的学前教育,让所有儿童接受优质的幼儿发展、保育和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 2030 行动框架”再次明确提出,“鼓励由训练有素的教育者们提供至少一年免费、义务、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可见,国际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已经不仅限于“普及”这个基本要求,而是更多强调“普惠”和“质量”两个因素。这不仅是学前教育发展进入更高水平的要求,也是由学前教育自身性质决定的。 一些经济学家在我国开展的社会干预实验和实证研究也表明,儿童早期是人力资本最佳投资时期以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黄金时期,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将对幼儿成年后的健康、收入、阶层社会流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带来个人和社会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比成年后的补偿性政策干预效益高得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扩大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也是扩大未来高质量人力资源供给、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性工作。我国 2017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2018 年更是进一步提出要增加对学前教育、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等的投入,即反映了这种认识。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事业不仅是民生,也是国计,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意义。我国学前教育已经走过了总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工作重点应当越来越集中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等内涵要素上来。2018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时代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进一步办好学前教育的高度自觉。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重大决策,推动“三孩”生育政策有效落实,学前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样是重要的配套支持措施。但是,在一个具有 14亿多人口、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发展覆盖全民的学前教育是十分艰巨的工作,而为 4800 多万在园幼儿提供普惠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则是更为艰巨的工作。 有鉴于此,迫切需要顶层设计谋划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迫切需要推进学前教育领域大力度的供给侧改革,迫切需要通过“放宽准入 +科学监管”释放学前教育领域的市场活力,最终实现学前教育的高质量供给。"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学前教育从理念到实践都经历了深刻的转变,学前教育事业也在转变中不断发展,为保障儿童权利、促进儿童早期人力资本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