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夏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作者: 郭泳|主编:李学勤//郭志坤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夏史/细讲中国历史丛书
ISBN: 9787208126268

作者简介

郭泳,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任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编辑、记者、《当代学生》编辑部主任。蕴趣于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研究,著有《空谷幽兰马湘兰》、《你看你看京剧的脸》、《陈端生与<再生缘>》等,并任京剧电视艺术片《凤还巢》编剧。在报章杂志上发表古史探秘散文以及**文史大家访谈录百余篇。曾参与编撰“当代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以及大型辞书《师典》。

内容简介

第二节 鲧的治水业绩 尧在位时,发生了**的大洪灾。当时,尧帝召 开“四岳”会议,讨论该怎 么办。一个叫蕹兜的人进言说:“还是让共工干下去 吧,他究竟是有经验的。”尧 坚定地说:“不行,治水这件大事是决不能让他干下 去了,还是试着让他去当‘工 师’,办点儿具体的事,看他能不能干好。”大家一 致同意了尧的意见。 否决了共工继续管理治水工程的进言后,尧又征 求大家的意见,何人适合当 水利大臣。这时,大多数人的意见是鲧可以担当此任 。理由很简单,一是鲧曾是 共工的得力助手,他有经验和这方面的能力。二是这 个人有干劲,把任务交给他, 他会拼死把事干好。听了众人的话,尧只是摇头,说 :“他有能力、有干劲,这不 假,不过这个人有个致命伤,就是‘负命毁族’,这 样的人一旦把权力交给他,会 坏大事。”什么叫“负命毁族”呢?原来“负命”指 的是违抗命令,就是不听上头 的指挥。而“毁族”就是不遵守族规,好自作主 张。两句话加起来,都说的是他不听话。当时原 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它的终点站,作为天下共主的 “帝”还是喜欢听话的人的。 这时,参加会议的众人用了一句***的话 把尧说服了,那就是“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史 记·夏本纪》)。意思是说,我们比较过了,在大 臣中间,论治水的经验,论道德水准,没有一个 比得过鲧的了。帝尧听了,觉得大家的话有道理, 于是说:“那就让他试试吧!”帝尧被大家说服 了。 帝尧的这一句“试试吧”,一试就是九年,这 说明鲧果真不是个无能之辈。如果他真的没能耐, 恐怕干上一年半载早被撤下来了。允许他一千就 是九年,至少说明他担任治水之职是称职的。 那么九年间他干出了哪些业绩呢? **个业绩是继续用“壅防”的方法治理水患。 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有用 的,也是不可废止的。共工氏用壅防的方法在颛顼时 代实施水患治理长达几十年 之久,基本上没有大的水灾发生。在共工氏后期之所 以水患频发,不是因为“壅 防”不管事了,恰恰是因为疏于“壅防”。鲧是个明 白人,他没有因人废事。在长 达九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坚持着以壅防治水的方略, 而且效果也是好的。 第二个业绩是改进“壅防”方法,提高“壅防” 水平。长期以来,投入水中 的泥、石会被湍急的洪水冲走,这是个大问题。有本 史书上说,“伯鲧乃以息石、 息壤以填洪水”。这是个新创造。多少年来,对于“ 息石”“息壤”的解读有多种, 而且争论不休。其实,这里的“息”就是停留的意思 。怎样使扔进河里的石块、泥 土不被水冲走而“息”停在那里呢?鲧发明了制作竹 笼或木笼,把泥土和石块装在 里面投入水中,以达到将河水分流的目的。这个方法 好得很,它后来被历代的水 利专家所沿用。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分洪工程, 把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用 的不就是“息石、息壤以填洪水”这种方法吗? 第三个业绩是为治水实行移民政策。有人对“息 壤”作了十分符合实际的解 读,说“息壤,民众栖止之地也”。所谓“栖止之地 ”,就是民众世代居住的宅地。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世代居住的宅地不可移动,那里 有祖宗的庐墓,一移动岂不冲 了风水?可是,鲧为了治水的需要,实行适度的移民 ,这也是必要的。当然,他 这样做,必然会引来不少人的非难和抗议,阻力是会 很大的。 第四个业绩是把铜器用作治水工具,大大提高了 治水效率。在当时人们的心 目中,“铜”是一种神物,因此在“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的思想支配下,铜器可 以制作**,可以制作礼器和祭器,后来也可以制作 食器,因为中国是主张“民以 食为天”的民族,但不可以用来制作工具。可是这个 不守规矩的鲧偏偏把铜制成 了治水用的工具。这本来是应该大加赞扬和肯定的作 为,但在保守思想的支配下 却*到了强烈的指摘,在《尚书·洪范》一书中称之 为“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帝乃震怒”。什么叫“汩陈其五行”呢?按照我们的 理解就是说鲧在治洪水时没有 按照五行的规范办事。这是个大得不能再大的罪名。 按“五行”行事是君臣行为 的*起码要求,一个治水大臣带头破坏了五行规范, 那还了得!怪不得“帝乃震 怒”了。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多处典籍提到,“ 息壤”属于“帝”,极可能是 鲧动用了当时青铜制作的礼器,因为竹笼木笼入水还 是容易被冲坏,用上铜钉铜 铆则会大大提高牢固度,对鲧来说,铜器治水不用, *待何时!于是礼器熔化成 了铜钉——然而鲧忽略了,这些东西属于“帝”,你 还没有经过请示汇报(“不待 帝命”)!可是,治洪不等人,在大浪滔天的情况下 ,拯救生民刻不容缓,哪里还 有时间请示汇报等批准呢!其实,鲧的思想是**的 ,铜这种新发现的金属,不 用在治水这样的头等大事上,是多么大的浪费啊! 第五个业绩是将治水的范围扩大到“天下”。有 这样一种可能:共工时期的治 水,大致上只局限于黄河流域,*确切一点说是集中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是到 鲧治水时期就不同了,史书上说他“壅防天下百川” ,就是说他的治水工程已走出 黄河流域,走向长江流域,乃至*广阔的地区。我们 **可以这样说,鲧的天下 治水为大禹治水打下了基础。 第六个业绩是由“壅防工程”发展到“城防工程 ”。很早就有学者指出,城的 发明是与治水有关的,或者说“壅防”启发了“城防 ”。鲧为了治水,不论是水中 建造的堤坝,还是建造在河两边的堤岸,一个*基本 的要求就是牢固,要经得起狂 风巨浪的冲击。由此鲧会联想到经得起敌人冲击的防 御工事的建造。如果在自己 所在的地域外围上坚实的、经得起敌人冲击的、足以 保护自我的“堤岸”一样的 工事,岂不安全得多了吗?史书上有“夏鲧作城”( 《吕氏春秋·君守》)的说法, 应该是可信的。城的“发明”不只在*事**有着十 分重大的意义,就是在人类 文明**也是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的。 鲧参与治水的历程特别长。在这场大洪灾中,早 期的治水**是共工,而鲧 是共工麾下的一员治水干将,两人的关系相当不错。 有趣的是,一些论者认为共 工与鲧是一个人,那是有其深层含义的。到共工被撤 去水官之职后,鲧被推举为 继任者。史书上说他**治水九年,其实,在中华文 化中,“九”既可以是一个实 数,又可以是一个虚数。“九”者,久也。他长久地 担任着天下水官之要职,冒着 种种风险,顶住种种压力,创造出许多治水**的奇 迹,说他是中华早中期的治 水英雄,那是毫不为过的。 P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