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经济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建立更具活力的所有制结构
ISBN: 9787545480061
范恒山,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担任国家体改委综合规划与试点司副司长、国务院体改办综合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司司长、地区经济司司长、副秘书长、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为多个省市政府经济顾问,(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兼职教授,著编译有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论文数百篇,一些作品获国家图书奖等重要奖项。多次参与中央全会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主持了众多重要区域发展战略、发展改革政策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学术思想被多部典籍介绍。
第四节 提升经济活力必须持续推进所有制改革 当前,我国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时期,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把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抓手,把做好所有制改革作为提升经济活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应深刻认识所有制改革对于经济活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理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有效推进各项配套举措,激发各类所有制的发展活力。 一、经济活力来源于所有制本身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对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优化,构建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经济活力。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在探索中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作用,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至此,私营经济不仅在理论上得到承认,而且从法制上得到保障,进入实践发展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扫除了人们思想中所有制姓“资”姓“社”的对立,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进一步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2—200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增长54%,从业人员增长 92%。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使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我国私营企业达到 1085.72 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 79.4%。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带来了外部竞争压力,同时也发挥着推动作用,通过倒逼机制激活国有企业内生增长动力,为国企改革提供思路与借鉴。同时,非公有制经济本身也贡献突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未来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在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根基和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服务效能,化解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激发和释放各类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 (二)改革完善国有企业,提升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理清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 层等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落实董事会职权,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 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大力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国有企业积极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着力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率。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要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深度转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引导企业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做强做精主业。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 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科技、国防、安全等领域,服务国家 战略目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经济,通过资本化、证券化等方式优化国有资本配置。 进一步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坚持一企一策,有效盘活存量国有资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发挥各类经济成分的比较优势,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不同,因此各自擅长的领域也不同,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使其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国 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者,社会效益强、经营风险高、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 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要作用主要 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和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上。不能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仅仅理解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越好,或者理解为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数量越多越好。而非公有制经济能够灵活捕捉消费者需求和时代变化所孕育的技术趋势,可以在贴近百姓生活需求、技术革新较快的领域发挥优势,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一方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打破市场壁垒,降低某些领域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共同发展,从而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引领和带动功能;另一方面,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资本支持。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样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长处,能够激发各种经济成分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种基本所有制形式结合,形成多元投资、交叉持股、互相贯通、融合发展的新型的企业产权主体结构。它们将按股份关系原则,形成共同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关系也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和股份关系原则来运作,按照现代企业治理 结构和市场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通过企业所有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能够有效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未来应以“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为总体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收益分配方面,对充分竞争领域的国家出资企业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出资企业,探索将部分国有股权转化为优先股,强化国有资本收益功能;在企业治理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骨干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在企业监管方面,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对国有资本不再绝对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合理、完善、具有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本书是一部以所有制为重点,探索研究所有制、生产力和经济活力内在关系的书籍。从最基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辩证关系,到体现在我国实践中的各种所有制类型,再到所有制与经济治理制度的内在联系,本书全面展示各种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与生产力发展、经济活力提升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指出其整体和各关键方面进一步调整改善的方向,是所有制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