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陶渊明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作者: (晋)陶渊明
出版社: 山西古籍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3.60
折扣购买: 陶渊明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ISBN: 978780598927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赠长沙公四首并序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 临别赠此。 题解 据逯钦立先生推断,陶渊明此诗作于长沙公陶延寿任军职之时,即义 熙五年(409)到元熙二年(420)之间。大司马,即东晋初年大司马陶侃。昭 穆,古代宗庙制度,太祖庙居中,二、四、六世居左,叫昭;三、五、七 世居右,叫穆,合称昭穆,指同祖的后代。浔阳,也作寻阳,古县名,治 今江西九江市西。晋义熙八年(412)废人柴桑。 一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礼服遂悠,岁月眇徂。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新解 “同源分流”四句——据考,长沙公为陶侃五世孙延寿之子,所以说 虽出同源,已然分流,一代一代的人不断出现,交往也越来越少了,故显 得疏远,或者竞已不知有此一族。但是,与长沙公一见,知同出一祖,不 禁晓悟,乃大为感叹,并且共同念叨起他们的先祖,因而亲情倍加。后人 评此四句云:“字少意多,尤可涵咏。”(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一 引)厥初,指二人共同的祖先陶侃。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这二句似如二人交谈之语。礼服已不同了, 表明岁月悠远,这真是令人感叹啊。礼服,古代一族之中丧礼衣服有所区 别,表明与死者的亲疏关系。遂悠,已经悠远了。眇徂,指岁月远远而去 。徂,往。 感彼行路,眷然踌躇——看到行路的陌生人,顿生感慨,我们毕竟是 同祖的后人啊,因此,临别之时顾恋不已,徘徊不去。行路,路人,指长 沙公。眷然,顾恋不已的样子。 二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爰采春花,载警秋霜。 我日钦哉,实宗之光。 新解 於穆令族,允构斯堂——这二句是赞美长沙公,称这一支多么好啊, 能继承祖业。於(wu)穆,赞美的语气词。令,美。允构斯堂,真能建筑咱 们的祖祠,意谓能使祖祠香火继承下来。允,虚词。 谐气冬暄,映怀圭璋——气度如冬天的太阳,怀抱与圭璋相映。这二 句形容长沙公气度不凡,品质高尚。谐气,温和气度。冬暄,冬天的阳光 。圭璋,古代诸侯上朝时所执的礼器,以玉制成。在此代表长沙公有诸侯 应具的品德。 爰采春花,载警秋霜——这二句是对长沙公的忠告,既要具有春花般 的才华,又要注意如秋实般有所成就。爰,遂,就。载,虚词。警,内心 警觉。秋霜,指秋霜降落时所成熟的果实。此句也可解作既要继承祖业, 如春花绽放,又要发扬光大,如获秋实,也要防止秋霜早临影响收获。 我日钦哉,实宗之光——我对您心有钦佩啊,也希望您能光大祖宗的 光荣。实,虚词。与“之”合用使宾语“宗”前置。 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遥遥三湘,滔滔九江。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新解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意为我们偶然相遇,您辈分高,恐已不清楚 有我家这一支了。伊,结构助词。余,我辈,我们。云,结构助词。遘, 邂逅。在长,指长沙公居于尊长地位。同,同族的人,指陶渊明自己。 笑言未久,逝焉西东——两人认开宗亲未久,却又要各奔东西了。逝 焉,迅即远去的样子,极形象。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指长沙公的封地在三湘之地(今湖南),作者 住地却在九江(今九江市),相隔甚远,内含不忍相别之情。 山川阻远,行李时通——虽然山川阻隔,但应使仆人时时互相往来。 行李,使人,仆人。这是客气的说法,犹言足下、左右等。 四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敬哉离人,临路凄然。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新解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用什么表达我的心情呢?就把刚才说的赠给 您吧!贻,赠。 进篑虽微,终焉为山——就像一筐筐土相加,终究要成为土山一样, 我的心意虽微,但它是真诚的呀。这两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之语:“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离人临别,执手相敬,倍感凄伤。 款襟或辽,音问其先——与您的长辈相对畅谈或许尚无机遇,回去后 ,请代我问候他们吧。款襟,将衣襟敞开。代指相对畅谈,犹如《停云》 其三之“促席”。 新评 陶渊明是晋大司马陶侃之后,但已非嫡系。据《晋书·陶侃传》,侃 的五世孙是延寿,此题下其他各本原有“族祖”二字,则此长沙公乃延寿 之子,此为陶侃的嫡传,下文也说“遥遥三湘”,正是说长沙公的封邑在 湘地。这四首诗写陶渊明在浔阳见到路过的长沙公,虽如路人,然毕竟为 同根同祖,因此作诗赠别。其实是陶渊明自述家世的一组诗,对了解其家 世渊源有帮助。 酬丁柴桑二首 题解 柴桑县令是陶渊明所在县的父母官。大约在陶渊明隐居之后,身困心 忧,一位姓丁的县令邀他出游,于是渊明作了这两首诗,表示感激之情。 酬,酬答、感谢之意。 一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秉直司聪,惠于百里。飧胜如归,聆善若始。 新解 有客有客,爰来宦止——此二句说,有一位姓丁的先生,到柴桑客宦 ,作了县令。爰,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宦,作官。“官”与“客”相连 ,表示客官,即离乡到外地做官。止,用作语尾助词。 “秉直司聪”四句——是对丁柴桑的赞颂,说他为官正直,体察民情 ,造福一方百姓;又称赞他发自内心地从善如流。秉直,坚持公理。司聪 ,为皇帝体察民情。《左传·昭公九年》:“汝为君耳,将司聪也。”惠 ,嘉惠,施惠。百里,古代县令所辖方圆约百里,因称百里侯。飧,同“ 餐”,胜,胜理,即至理名言。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共飧至言。” 所以,“飧胜如归”,意谓听从至理名言,如同归家一样喜悦。聆善若始 ,意谓每当听到善言,就像第一次那样新鲜。 二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载言载眺,以写我忧。放欢一遇,既醉还休。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 新解 匪惟也谐,屡有良游——此二句言,我与你(指丁柴桑)不仅意气相投 ,而且感情相谐,多次欢快地出游。匪,同“非”。 载言载眺,以写我忧——此二句是对“良游”的具体叙述。既相言笑 ,又放眼远眺,因而抒发排遣了我的忧愁。所谓忧愁,不予明写,实即隐 居以来,对混乱时势的忧心。载,语助词,可译作“又”,有连词作用。 写,抒发,排遣。 “放欢一遇”二句——言二人相遇合,尽欢而饮,饮即醉,醉即回家 休息。陶之《五柳先生传》也言:“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与此意 略同,表示出陶渊明一贯率真的性格。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一评此二 句云:“放字、遇字,奇甚,意有拘束,则我景中之情不能往而迎物,情 中之景不能来而接我,放之而可以相遇矣。此既往迎,彼亦来接,适相凑 合,遇之妙也。‘还休’与‘一遇’相映,一遇已足以休,况其屡乎?” 实欣心期,方从我游——言从内心高兴丁县令正是自己希望交往的人 ,因此我能纵情地游赏。心期,知心,神交,言交谊之深。从,同“纵” ,在此为放纵、纵情之意。 新评 陶明幽居在乡,与官宦鲜有往来,正所谓“穷巷寡轮鞅”,“颇回故 人车”。但是,丁县令是个例外,“秉直司聪”,治理一方,性格与作者 相投,所以不仅与他交往,还向他学习,与他纵情而游。可见,陶渊明实 在是通达至极。 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