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质检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25
折扣购买: 民国(独立苍茫自咏诗)/历史的风尚
ISBN: 9787502645748
新旧并存,冷落了元旦浓郁了新春 历法 民间曾流传出一副对联,上联是“男女平等,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联是“阴阳合历, 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折射出当时 社会生活的状态,也透视出那时国民对节日持有的 态度。 1912年1月1日,凌晨的钟声敲响之后,中山先 生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上任后发出的 第一道电文是“采用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 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此,西洋的 历法进入了中国,改变了传统的正朔,公历成为标 准纪年。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历法,向来关乎民生。每个新政府的建立,都 要通过改正朔定历法各类形式,来展现革故鼎新的 姿态。民国初期,改换公历,首先是为了昭示新政 府成立;其次力求与西方达成高度的统一,衣食住 行都有向西方融合的趋势。 公历年的推行,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巨 石,激起轩然大波。直击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冲击 着民众赖以生活的深厚的风俗文化,就似给民众动 了一个剔骨换血的手术,删除他们记忆的原乡,更 改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这让民众无法接受。 看似简单的日期变更,其实隐含着新旧文化的 角逐,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社会变革。无奈之下, 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二元化社会”格局 ,社会上层采用公历,下层民众仍然沿袭旧历。 节日也不例外,民众传承着传统,政府颁布了 新令。 传统的习俗在节日中得以体现,演绎在民族演 变的过程中,形成完整深厚的积淀。传统也是最稳 固的活化石,它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 从节日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独有的服饰、饮食、 信仰等习俗。这一切具有稳定性、传承性,年年沿 袭,代代相传。就像血脉的传承一样,骨血相连根 深蒂固,很难改变。 民国初期,公历年是世界公用的历法。但没有 节气时分,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国来说,是不适合 的。民众为了事农桑,祭祖、婚嫁,仍然沿袭着过 去的旧历。 岁时并存,庆祝活动内涵也就增加了。 那时,民国政府下令元旦也要像春节那般去庆 祝,机关、学校、报社等不得已响应政令。来到这 些地方,人们能感受到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张灯结彩,开展着各式集体庆祝活动;同时也举 办隆重的宴会;还在报纸杂志上发文祝福,并放假 一天。民间的商家、市民也敷衍应付一下政府的要 求,挂几个灯笼,贴几幅对联,照样做自己的生意 ,过着日常的小日子。他们称“新历年者,管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