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苑(18园林漫话十二谈)

筑苑(18园林漫话十二谈)
作者: 周苏宁|责编:汪永涛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30
折扣购买: 筑苑(18园林漫话十二谈)
ISBN: 978751603238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苏州人是为此骄傲的。 为什么这样说? 1997年12月4日,一个 为全球文化界瞩目的大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 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 ,在审议苏州古典园林申 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时,一位美国专家在评价 苏州古典园林价值时,说 了这么一句:“中国园林是 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古典 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 表。”这个结论性的评语, 不仅作为苏州古典园林被 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 至关重要,而且在国际舞 台上再一次确定了中国园 林的世界地位——世界造 园之母j而作为中国园林的 典型代表,苏州园林从此 以崭新的姿态走进世人眼 帘。 这个“母本”可以上溯到 三千年前。大约从公元前ll 世纪起,到19世纪末叶止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地自我 完善,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园林体系。它不仅是中国 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而且影响亚洲,远 播欧洲。对东亚的影响 早在公元6世纪,随着 中国文化的输出,造园艺 术也随之被带到异国他乡 。 隋唐之际,强盛的中华 帝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方 面,还是在文化艺术方面 ,都呈现出高度的繁荣昌 盛,对外交流亦日益广泛 。在中外文化交融中,受 影响最直接、最深远的是 邻邦的朝鲜、日本、越南 等亚洲汉文化圈中的国家 。中国园林艺术的输出, 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进行 的,大体的路径是由朝鲜 到日本。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有着共同的种族肤色和相 类似的文字,文化上的相 互关系更加密切。由于文 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接近 ,中日两国从古至今一直 进行着广泛的交流。有史 料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最 早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 ,有大量的吴越人东渡日 本,带去了江南稻作农耕 技术和文化,包括生产工 具、生活方式、宗教和文 字。在这种文化交流中, 中国园林艺术也逐步被日 本所吸收,在交融中逐步 演变成为一种独特风格( 童离《造园史纲》中国建 工出版社1983年2月版) 。(图1) 6世纪初,隋唐之际, 日本推古女皇二十年(613) ,(图2、图3)大臣苏我马 子不断派出使者全方位地 学习中国文化,也学到中 国造园法,在日本建造了 他的第一座庭园。苏我马 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推动了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图4)。也正是这个原因, 他在造园过程中取法中国 园林形式,把中国两汉以 来园林造景中常见的海上 神山加以嬗变,穿池筑岛 ,形成一种风格。《日本 书纪》记载苏我马子宅园 :“家于飞鸟河之傍,乃庭 中开池,仍兴小岛于池中 ,故时人日岛大臣。”苏我 马子在引进大隋的社会制 度和文化的同时,进一步 推动佛教的传播,其间他 又建造了苏我氏的家氏寺 飞鸟寺,在寺内庭院中有 池、岛、山、桥,池泉园 风格明显。山为“须弥山”, 桥名“吴桥”,都是典型的中 国园林风格。当时从事建 造园林的匠师和工人都是 从朝鲜渡海过去的,日本 人称他们为“路子工”,而这 些工匠的技艺又都是传承 于中国,这些匠师可以说 是日本造园的启蒙老师(图 5)。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