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新探索——世行贷款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案例集

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新探索——世行贷款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案例集
作者: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发展农民合作社的新探索——世行贷款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案例集
ISBN: 9787516429921

作者简介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成立于2005年5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国际性扶贫机构,是专职从事减贫研究、培训、交流、合作和知识分享的国际平台,广泛致力于中国减贫与乡村振兴经验国际化、国际减贫与乡村振兴经验中国化,打造减贫与乡村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网络。

内容简介

链接龙头企业,打造富民增收全产业链 ——甘肃省环县恒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基本情况 在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养羊就是当地群众的传统,但由于采用传统粗放散养模式,老百姓总是投入多、产出低。2012 年,在外创业的杨文斌带着新的养羊理念,回村成立了环县恒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刚一尝试,就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2015 年年初羊市低迷,1500 元左右买回的种羊,养殖的肉羊只能卖到 300 元,合作社“养一天赔一天”。2016 年市场开始复苏,环县的产业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合作社终于有了起色,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而此时资金压力又成了新问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2017 年环县首批世行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决定将恒基合作社作为试点合作社予以支持。按照世行项目管理要求,合作社顺利完成改组,现有成员 162 人,妇女成员 51 户,占比为31.48%,项目区建档立卡户入社比例为 80.1%。合作社先后获得世行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投资 417 万元,采购湖羊 1933 只(公羊 133 只、母羊 1800 只),购置饲草料搅拌机和颗粒饲料机各一台,改造合作社集中养殖棚圈 125 平方米,新建 50 平方米饲料库,还为贫困户成员建设羊棚 30 座、新修产业砂砾路 1 千米,进行了动力电改造,配建了50 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和相应的办公设备,并逐步探索出一条由政府主导、项目引领、合作社搭台的三方联动产业富民新机制。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农户增收模式,精准扶贫显成效 经合作社内部充分讨论,决定向贫困户成员每户投养 10 只基础母羊和一只公羊,成员在两年内按同等斤数返还合作社,合作社再投放给新入成员滚动发展。合作社对成员养殖肉羊实行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盈利后根据回收数量进行交易量返还。对不养羊的农户,鼓励其发展饲草(种草、玉米、豌豆等农作物)种植,再销售给合作社,从而增加收入。 (二)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科学饲养保收益 生产规模扩大了,技术培训需要随之到位,才能保证农户分散养殖的产品品质,因此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是世行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对合作社成功组建的重要标准和监测指标之一。2017 年,合作社将第一批引进的 330 只基础羊分配给了 30 户贫困户后,就通过镇政府、畜牧局等部门邀请专家到合作社为成员培训,并带领成员到县上学习参观,实地取经,通过现场教学和观摩,促使技术化、科学化养殖观念深入养殖户心里。 (三)链接龙头企业,产销一体促共赢 世行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重视合作社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的互补关系,从而延长产业链,将合作社扶持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而形成社企联合、带动成员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将此作为项目实施效果的监测指标之一。自脱贫攻坚以来,环县推行“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 + 党建促动”的“331+”产业扶贫模式,加快产业扶贫的步伐。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组建“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贫困户”的三方联动产业联合体,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2016 年,环县引进内资建成了科学规范的养殖场和年可屠宰百万只肉羊的屠宰加工厂,打造肉羊产业种养加销一条龙的全产业链,为全县合作社肉羊深加工和农产品销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工作成效 在世行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和县主管机构的扶持和引导下,恒基肉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与加工销售企业签订技术服务、购销协议,由企业向合作社统一供种、保护价收购;下连贫困户,通过“投羊还羔”“订单养殖”等多种形式,引导成员按照企业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成员的种畜饲养技术和销售均有保障,产业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目前在红土咀村的 217 户成员中,有 189 户养羊,羊存栏超过 5.3 万只,其中存栏超过 100 只的成员达到 15 户,靠羊产业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的农户已达到 50 户。有了“投羊还羔”滚动发展的保障,合作社又陆续吸收大户掌村、马趟村成员加入,成员从改组之初的 162 户增加到 682 户,其中 80% 为贫困户成员。政府保资金、合作社保效益,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产业扶贫模式得到了成功的实施。 2017 年,刘会永作为首批入社的成员,得到 10 只怀孕基础母羊,不到两个月,就多了近 20 只羊羔。“理事长是个细心的养羊人,就连我们给羊喂草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奶羊和羔羊饲喂的量都不同。”对于养了大半辈子羊的刘会永来说,这么精细化的养殖还是头一回。在合作社科学饲养的要求和技术培训下,20 只羊羔喂了不到半年,就出栏了 10 多只公羔羊,收入达一万多元。入社四年来,他家已存栏基础母羊 80 多只,出栏羔羊超过 200 只,收入超过 20 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