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叶圣陶学写作(大教育书系)

跟叶圣陶学写作(大教育书系)
作者: 叶圣陶 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跟叶圣陶学写作(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19001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毕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著有《国文百八课》《文心》《文章讲话》等经典。他深悉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创作出一大批童话、散文、小说名篇,代表作有《稻草人》《倪焕之》等。其中,《牛郎织女》《爬山虎的脚》等多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教材。

内容简介

写作漫谈 预备写作的青年常常欢喜打听人家的写作经验:“你写作的动机是什么?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旨是什么?你怎样采集你的材料?你怎样处理你的材料?你在文章的技术上怎样用工夫?” 一些作家为着回答这种恳切的请教,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或长或短或详或略的文章。另外一些作家并不曾被请教,可是回想自己在写作上所尝到的甘苦,觉得很有可以谈谈的,也就写下写作经验之类的文章。 这样的文章,对于了解作品和作家,很有点用处。我们所接触到的是作品,作品是从作家的心情的泉源里流出来的,所以了解作家越多,了解作品越深。写作经验之类把作家从心情活动起,直到写成固定形式(作品)为止,这一段过程告诉我们,自然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更深的了解。 但是,看了这种文章,对于着手写作未必有多大的帮助:第一,许多作家说来的经验很不一致,依从了谁说的好呢?第二,即使在很不一致的说法中间“择善而从”,可是“从”还只是呆板的效学,能不能渐渐熟练起来,把人家的经验化作自己的经验,也是问题。第三,经验是实践的结果,人家实践了,得到独有的经验,我们来实践,也可以得到独有的经验。与其被动地接受人家的经验,不如自动地从实践中收得经验。接受得来的经验也许会“食而不化”,从实践中收得的经验却没有不能供自己受用的。 我不是说写作经验之类绝对看不得。我只是说对于这种东西,希望不要太深切,一味想依靠这种东西,尤其不行。古往今来成功的作家中间,哪几个是看了写作经验之类而成功的,似乎很难指说出来。 预备写作的青年又常常欢喜懂得一点文章的理法。剪裁和布局有什么关系?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不同?同样一句话语有几个说法,哪一个说法效果最大?同样一个情境有几个写法,哪一个写法力量最强?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他们所关心的。 关心这些问题决不是坏事情,所以解答这些问题也决不是无聊的勾当。关于这方面,现在已经有了许多的文篇和书本,甚至连文艺描写辞典之类也编出来了。 这种文篇和书本,对于训练阅读的能力,很有点用处;所谓阅读,除了随便看看的以外,原来应该咀嚼作品的内容,领会作品的技术。现在有了这些东西,把许多作品的技术归纳起来,作为我们的参考,自然可以使我们触类旁通,左右逢源,增进阅读的能力。但是,在着手写作的时候,最好把这些东西忘掉。写作的时候应该信奉“文无定法”这句老话,同时自己来规定当前这篇作品所需要的理法。一个作家在斟酌一篇作品的布局,推敲一段文章的辞句,他决不这样想:“依照文章作法应该怎样?”他只是这样想:“要把当前这篇作品写得最妥帖应该怎样?”一边写东西,一边顾虑着文章作法中所说的各种项目,务必和它合拍:这不是写东西,简直是填表格了。填表格似的写成功的作品很难像个样儿,是可想而知的。何况你要这样做,必然感到缚手缚脚,大半连不大像个样儿的作品也难以写成功。 所以,对于文章作法之类和对于写作经验之类一样,希望太深切必然失望,一味想依靠,结果是靠不住。 大师经典 实用心法 从提笔就怕到爱上写作,叶圣陶、夏丐尊教你成为写作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