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王传福(技术智造)/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研究系列丛书
ISBN: 9787516420911
顾倩妮(1985—),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曾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挂职。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2010)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入选首届全国百篇优秀教学案例评选获奖案例(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顾倩妮博士至今在中文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教材《企业伦理学》。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此外,还参与了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
从“手工作坊”起步 王传福与电池的缘分要追溯到1987年。那一年,王传 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开始了对电池的 研究。1990年王传福硕士毕业以后,留在北京有色金属研 究院301室工作,1992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301 室副主任。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 ,王传福成为公司总经理。这让王传福有机会接触到市场 ,练就其管理企业的基本能力。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传 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了解到了一个商机,使 得他再也沉不住气。出于环保等原因,日本宣布将禁止在 本土生产镍镉电池。镍镉电池作为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等 的二次充电电池,市场规模巨大,主要为日本企业所把控 。日本的这一禁令势必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化大 转移,王传福意识到,这对于“学的是电池,研究的是电 池,做的是电池”的自己来说,创业的机遇来了:利用这 个机会进入镍镉电池行业,然后借移动电话、电动玩具等 下游行业蓬勃发展之机遇进而进入镍氢、锂离子电池等更 广阔的、规模可达几十亿美元之巨的全球充电电池市场。 对电池倾注了全部热情、怀着迫切发展梦想的王传福,对 自己所擅长的电池领域蕴藏着巨大商机的认识越来越笃定 。 时不我待,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工 作待遇及历经五年打拼所取得的一切,注册成立了比亚迪 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郊区的一处破旧厂房里开始了自己 的创业生涯。而后王传福在电池产业上取得的成绩可圈可 点。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比亚迪以让同行震惊的速度在 全球充电电池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让昔日的市场霸主 的销量一泻千里,甚至陷入亏损的境地。1996年,比亚迪 取代日本三洋公司成为中国台湾地区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 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生产的镍镉电池创下了1. 5亿块的销量,世界排名第四,并开始生产镍氢电池;同年 ,比亚迪生产的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进入世界 镍氢电池的前七名;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大客户的名 单上开始出现了索尼、松下、GE等世界大公司;2000年, 比亚迪锂电池的市场份额上升至世界第四位,镍镉电池是 第二位,镍氢电池是第三位,销售额达到13.65亿元,净 利润高达2.56亿元。2001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销量全球 排名第一,镍氢电池销量全球排名第二,锂电池销量则排 名第三。然而,在这些闪亮成绩的背后,王传福所走的每 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创业艰难,首次融资遭遇挫折 回想1995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王传福认为“缺钱” 是最大的难题。比亚迪副总裁吴经胜曾回忆,“当年的现 金总是十分匮乏,贷款成为难题。记得当时王总要求我说 ,一年能贷来300万元就够了。”当时,香港汇亚集团的董 事和执行副总裁王干芝曾经和王传福谈过投资事项。由于 初期的比亚迪规模很小,经过双方的协议,汇亚给比亚迪 的投资额度是50万美元。虽然王干芝对比亚迪的前景非常 有信心,但是由于这笔投资额度太小,汇亚投资委员会并 不屑于对其投资,因此,比亚迪失去了这笔投资额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