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必选方剂系列丛书:儿科国医圣手时方

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必选方剂系列丛书:儿科国医圣手时方
作者: 彭清华总主编,杨维华、王孟清主编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必选方剂系列丛书:儿科国医圣手时方
ISBN: 9787571021672

作者简介

彭清华总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眼科分会副会长等,曾主编出版《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等教材及《中西医结合眼底病学》等专著32本,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余篇。 杨维华主编,先后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欧阳锜研究员和国医大师刘祖贻、国医大师熊继柏。曾任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儿科研究员,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兼任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编著作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第一节发热 小儿发热是一种以口温测量超过373 ℃、腋下温度测量超过37 ℃、直肠温度测量超过376 ℃或一昼夜体温波动超过1 ℃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症状。常因天气变化、饮食、劳累、静脉应用药物等因素而诱发。体温在37 ℃~38 ℃为微热或低热,体温在381 ℃~39 ℃为中度发热,体温在391 ℃~40 ℃为壮热或高热,体温在41 ℃或41 ℃以上者为超高热。常伴恶寒、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烦渴、疲倦乏力、脉数等表现。中医认为其发病乃因外感六淫、疫毒,正邪交争,或饮食、劳倦,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弱所引起。其病位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其病性以实为主。 疏表散(何世英经验方) 【组成】淡豆豉24 g,西河柳9 g,荆芥穗9 g,栀子皮9 g,大青叶9 g,板蓝根18 g,粉葛根9 g,金银花18 g,青连翘18 g,象贝母18 g,白茅根18 g,天花粉18 g,润玄参18 g,广陈皮18 g,条黄芩18 g,冬桑叶12 g,净蝉蜕12 g,赤芍18 g,羚羊角粉12 g,犀角粉(用水牛角粉12 g代替)12 g。 【功效】散风解表,清热镇惊。 【主治】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急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荨麻疹所致之风热束表,肺气不宣证。症见高热无汗或有汗,或偶有咳嗽,或身发瘾疹色红,或球结膜充血、眼睑肿胀,或咽部红肿疼痛,或腮部肿痛,舌苔薄,脉象浮数,指纹色红,见于气关。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乃因乃因外感六淫、疫毒,正邪交争故出现高热、皮肤红疹、咽痛红肿、急惊抽搐等症。治宜散风解表,清热镇惊。方中淡豆豉、西河柳、荆芥穗、蝉蜕、桑叶、葛根散风解表;象贝母、陈皮宣肺化痰;金银花、青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天花粉、黄芩、栀子皮清热解毒;犀角粉或水牛角粉、羚羊角粉凉肝镇惊;润玄参、白茅根、赤芍凉营解热。诸药清疏兼顾,共奏散风清热镇惊之功。 【注意事项】本方剂型为糖颗粒散剂。每包18 g重。服法:1日总量,1岁1包,2~3岁2包,4~6岁4包。分2~4次服。阴虚发热、结核性发热忌用。 【现代研究】研究表明,方中西河柳、荆芥穗、栀子皮、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白茅根、天花粉、润玄参、陈皮、黄芩、冬桑叶、赤芍均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葛根、西河柳、荆芥穗、栀子皮、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等均的解热降温作用,其中葛根有强大的解热作用;西河柳、象贝母、陈皮均有止咳作用,其中象贝母有有明显的镇咳及调节支气管平滑肌作用,陈皮尚有平喘、抗过敏作用;蝉蜕、黄芩均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蝉蜕尚能抗惊厥,黄芩并有保肝、利胆、解痉作用;白茅根有利尿、抗菌、止血作用;犀角粉或水牛角粉、羚羊角粉、赤芍、有解热镇惊作用;荆芥穗、黄芩尚有镇静作用;淡豆豉、陈皮、赤芍均有健胃、改善食欲等作用。 【用方经验】本方为何世英经验效方,是天津市儿童医院自制中成药之一,专治小儿外感发热。何世英应用多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其经验如下:①一般风热外感在服药1~2次后,皮肤微汗,可当日退热。②流感、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一般是第2日退热。③麻疹的先驱症及发疹期,除控制高热,促进表疹外,并能减少合并症。④对外感高热引起的急惊风症,一般在当日可热减痉定。⑤配合“荡痢平”,对痢疾伴有高热者,多数病人能够当日退热。 笔者用此方煎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其剂量依年龄大小,取1/4至2/3量,每日1剂煎服,常可当日退热。 疏表清里方(赵心波经验方) 【组成】麻黄3 g,生石膏24 g,炒杏仁6 g,甘草3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荆芥穗3 g,薄荷24 g,芦根12 g,淡豆豉3 g。水煎服。 【功效】清疏外邪,清泄里热。 【主治】主治小儿重症感冒之表里俱热证。症见高热不退而伴咳嗽体倦、不思饮食、二便秘结、舌质红、苔垢腻、脉浮数者。 【加减】兼宿滞内蓄而见舌根部苔垢厚者,加大黄、枳壳、神曲。 【方解】表邪未解,里热炽盛,浊邪蕴肺,灼液生痰,清肃之令不行,故见高热不退而伴咳嗽体倦、食少便秘、舌质红、苔垢腻、脉浮数,治宜清疏外邪以宜肺,清里热而退高热。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组成的疏表清里方即是针对此证而设。方中麻黄、荆芥穗、淡豆豉、薄荷解表以宣透。金银花、连翘、生石膏,清热解毒。杏仁、芦根、生甘草既可清肺降逆,且能祛邪止咳。全方既解表邪,且清里热,故可用于表里俱热证。 【注意事项】方中石膏宜先煎,薄荷宜后下。 【现代研究】麻黄有解热、抑菌、抗病毒作用;生石膏有解热、抗病毒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杏仁有抗菌,镇咳平喘、抗肿瘤、抗溃疡、镇痛、抗炎作用,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甘草可抗菌、抗病毒、抗炎;金银花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荆芥穗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薄荷有解热、镇痛、杀菌、抗病毒作用;芦根有解热、镇痛、镇静的功效;淡豆豉有解热作用。 【用方经验】本方的应用指征是表里俱热,以高热不退而伴咳嗽体倦、食少便秘、舌质红、苔垢腻、脉浮数为主症。 甘温除热法(金厚如经验方) 【组成】黄芪6 g,白术3 g,陈皮15 g,升麻3 g,当归3 g,柴胡6 g,党参6 g,生鳖甲9 g,炙甘草3 g。水煎服。 【功效】益气升阳,甘温除热。 【主治】主治小儿身热、手心热,食少神倦,口不干渴,肢体酸楚,下利脉濡,舌苔薄白而润者。 【加减】夜间热重者,重用生鳖甲;内脏下垂者,重用炙黄芪、加枳壳。 【方解】本证即所谓甘温除大热证,系由于脾阳下陷,阴火上乘之故,症状为身热,手心热,食少神倦,下利脉濡,舌苔薄白自而润,口不干渴,肢体酸楚,宜补中益气汤加减为治。方中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甘温以除大热,加鳖甲养阴退热。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之功。 【注意事项】方中鳖甲宜先煎。 【现代研究】黄芪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力功能;白术有强壮作用,提升体内白细胞作用,促进细胞免疫功能;陈皮有止咳、平喘、抗过敏作用;升麻有升白细胞作用,当归可改善外周循环;柴胡、党参、炙甘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生鳖甲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造血,提高血红蛋白。 【用方经验】吴少清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肉桂、藿香治愈了腹泻2个月伴反复发热25日的内伤发热证,认为内伤高热多因脾虚、脾阳不足、卫气不固、阴虚虚阳上越所致。脾虚中气愈虚,遂致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加肉桂以补火生土;脾阳虚当以温脾回阳,益气固表;阴虚阳越则宜补益下元,摄纳虚阳。 黎炳南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愈1例发热10余日不退的5岁患儿,就诊时患儿已用青霉素、庆大霉素,体温由395 ℃降至375 ℃~385 ℃后,一直不退,易出汗,倦怠懒动,面黄体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辨证为中气大虚,正虚邪恋,以五指毛桃根15 g、党参12 g,升麻4 g,青蒿9 g,白薇9 g,甘草3 g,红参须6 g。服药2剂即热退、精神好转,汗出大减。 郭贞卿总结了补中益气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经验。使用指征:凡患儿平素有睡觉时目不全闭者、印堂处青筋明显者、大便量 ★ 汇国医圣手时方精髓:本书荟萃国医大师、近代著名老中医(如岳美中、蒲辅周、李聪甫、陈达夫等),经国家认可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以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临床一线专家有代表性的经验方,其配方科学、安全性高,且经系统研究论证和本书编者临床验证。因此,本书集中体现了近现代全国中医儿科名家的临床辨治精髓。 ★ 悟名医遣药用方要诀:近现代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代表着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理论特质的集中体现,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更为鲜活、更为实用,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惟有传承才能光大。因此,通过系统研习本书,读者可以从中感悟近现代全国中医儿科名家的遣药用方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