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
作者: (法)葛兰言|译者:汪润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3.90
折扣购买: 中国人的信仰
ISBN: 9787548409670

作者简介

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 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他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

内容简介

乡村生活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中国最古老的文献 中也可以找到这种城乡对立的证据。这种古来有之的城乡对立在古代无疑 比后世更为明显。在封建时代,与城市居民不同,乡村人以左为尊;如我 们所知,没有什么比各自的方位原则更易区分城市和乡村这两类人了。目 前我们还无权认为这种差异是基于种族的不同,也不能视为是世族等级的 分割。因为这两部分人经常彼此交流,有关历史名人往来于城乡之间的例 子也不胜枚举。这种城乡对立同他们的群居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在描绘 城市生活的文献中,就有表现城乡不平等价值观的词句。乡村与城市生活 的对比,其实就像是农民与贵族生活的对比。他们本质的区别是乡下人, 或者说普通人、平民有适合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而这意味着贵族 的礼仪不适用于平民,即“礼不下庶人”。 如果没有《诗经》中所保留下来的诗歌,我们可能无法得知古人的风 俗习惯。这部诗歌集在王公贵族的眼中,有了象征意义,受到他们的尊崇 。这些经过贵族之手再创作的诗歌,在其主题和诗歌语言方面却仍然保留 着乡村野趣的灵感。如果把这些主题汇集起来,并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就 能够成功重建一幅乡村生活画卷。但无论以何种方法进行重建工作,无论 在文献中如何求证平民生活的蛛丝马迹,这个乡村生活画也只不过是一个 大体的轮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中国内陆视为一个整体的看法是 合理的:它消除了地域和历史的特殊性。毕竟这点不足是微小的,只有那 些历史狂热者才会对其中的个体事件和精确的年代问题痴迷不已、对这种 缺陷不可容忍。在整体重建过程中,记录下这种特殊性的机会就更少了; 如果这一缺陷严重地损害了历史的整体面貌,也早就会被人指出来了。 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大约始于公元前8世纪,止于公元前2世纪),当 然也可能在此时期的前后,各个城邦的联合构成了中华民族联盟体(即华 夏民族,其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更广阔的边界似乎也可以 包括南方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大致就是乡村生活的情形。 农民们在高地上建造村庄,通常还会在村庄周围种植生长迅速的树篱 。其中有些人是洞穴居民,可能他们在古代就生活在山洞里。他们最通常 的做法是用泥和冲压结实的土建成窑洞。他们的墙壁和房顶都很薄,甚至 会被老鼠或者麻雀弄破。在房顶的中央开有一个方形的通风口,以便让炉 子的烟散出去,雨水沿通风口落下时,还可以被收集起来。在房子的南侧 ,朝东开一扇门,朝西开一扇小窗。整座房子只有一间屋子。房子的西南 角是最黑暗的地方,那里贮存谷物;同时那里的草席子,还是晚上人们睡 觉的地方。每座房子都有自己的场院。围绕场院的是一片果树园,果园里 种得最多的是桑树。地势低点儿的土地留做农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 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田垄。农田是方形的,农田和农田之间有田埂隔开, 田埂不是用来耕种的,而是用来走路的。旁边还建有小茅屋,看管着庄稼 地的农民就居住在里面,直到冬天农闲的时候他们才离开。妻子带着孩子 来田里送饭,只有在吃饭的时候,丈夫才能看见妻子。只要有充足的雨水 ,农民就能够从这肥沃的土壤中收获麻、豌豆、谷子等作物,其中最主要 的粮食是粟米,这是他们的主食。当这些粮食经过打谷存贮之后,他们就 会回到村庄里,修修屋顶,抹抹墙缝,关在房子里度过干冷的严冬。农民 需要休息,同样土地也需要休息、恢复地力。此外,在冬闲季节,妇女忙 着纺麻织布。男女在一年中交替劳作,这种有规律的劳作正是由于干湿二 季气候更替而形成的,而这种更替的气候也正是东亚平原地区的气候特征 。 不论是在农田里,还是在封闭的村庄里,农民在一整年中只和他们的 亲属打交道。一个村子就是一个联系密切的同宗大族。血缘纽带和天然的 亲子关系使大家族不会轻易分家:侄子同儿子一样亲,父亲跟叔伯也没什 么两样。家庭生活本身不会产生排外的情感:所有的同辈年轻人可以通婚 ,兄弟或者堂兄弟、表兄弟可以娶同辈分的姐妹或者堂姐妹、表姐妹。在 这种大型的家族中,母爱不会表现出令人嫉妒的情感:如果家族偏爱了谁 ,那他肯定是家族长女的孩子。同样的,所有的姑、姨、婶等都可以被称 为母亲。最受孩子尊敬的母亲不是他的生母,而是在家族同辈女性中年龄 (或者她丈夫的年龄)最大的女人。实际上,年龄和辈分是家族共同体内 部的唯一区分原则,家族是由辈分最高且年龄最长的成员领导和代表的。 这个人被称为首领或者父亲,即部落族长的意思。他的姓通常也是整个村 子的姓。这个姓氏是宗族和村庄共同的象征,是一种实体的认同符号,既 具体又无法言表,这种共通的认同感正是亲属关系的本质所在。 日复一日,时间流逝,一直不曾分家的大家族会越来越自给自足,与 家族外部的交流越来越少。当然家族不会完全孤立,更不会总是封闭。两 性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交替分工的劳动方式上,这一差异也体现在宗族 内部的婚姻禁忌上。同一辈的孩子中的男性或者女性,不得不离开家族村 庄,与邻村的异性结婚,同样也交换了另一群性别相同的异姓年轻人到自 己的家族村庄里。这样的交换可能最早发生在男孩子身上,因为古代姓氏 是靠妇女们传下来的,而且房子也归女性所有,作为上门女婿的男性并不 占有房子、成为房子的主人。但是从文献直接记载的婚姻情况来看,交换 的是女孩子们。在古老的诗歌中,最让人感伤的是被迫嫁到陌生村子的新 娘。本质上说,不同家族之间的婚姻交叉,就像纵横阡陌的农田。通过这 种婚姻方式,每个村子都接受邻村的一群“人质”,而同时也提供一群“ 人质”给邻村。通过这种定期交换,一个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之间互惠互利 ,休戚与共,这也使得家族外部的影响永久地浸透到了内部生活里。家族 共同体之间的依赖性与当地地方共同体的权威性都变得更加明显,而这种 团结了血缘和地缘的共同体是另一种更大范围的族群组织。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