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精)/大家小书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精)/大家小书
作者: 许嘉璐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33.6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0837

作者简介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内容简介

1. 冠 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 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冠” 与“字”都是动词。冠读去声。字,另取别名。)行冠礼时 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子一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 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正 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晏子春 秋·内谏下》 :“首服(元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晋 语》:“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于是冠就成了贵族 的常服。《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 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 来“结缨”,被对方杀死了。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当冠而不 冠是“非礼”的。例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载:“ 〔齐〕 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返 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而不朝。”(闺:宫门。刖 跪:因罪被砍去脚的人,这里指受过刖刑而守闺门的人。) 不 仅帝王将相如此,有“教养”的平民也如此。《后汉书·马援 传》载,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 这种规矩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陆游《老学庵笔 记》卷二:“先左丞平居,朝章(朝服)之外,惟服帽衫。归 乡,幕客来,亦必著帽与坐,延以酒食。伯祖中大夫公每赴 官,或从其子赴仕,必著帽,遍别乡曲。”如果犯了罪,就如 同奴仆罪犯,不应戴冠。所以当战国时的赵国公子平原君得罪 了信陵君,信陵君准备离开赵国时,平原君要“免冠谢,固留 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摘去冠,以示自己有过 错,自降身份。 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们 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 二十四:“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盖:车盖。)鲍 照《代放歌行》:“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如果与“童 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对称,“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 人(当然也不是庶民)。《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沂:水名,在今山东省。 风:吹风、乘凉。舞雩:祭神求雨的坛。) 《曲礼上》 又 说:“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意思是从十岁到 不满二十是幼年,任务是学习;二十至二十九岁是弱年,进入 这个阶段时要行冠礼。后代即以“弱冠”连称表示年岁。王 勃《滕王阁序》:“ 等终军之弱冠。”按,《汉书·终军传》 载,终军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谒者给事中,几年后,“自请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王勃所说的“弱冠”就 是指二十多岁。同时,因为戴冠就要束发,所以古人又用“结 发”、“束发”表示二十岁。如《史记·主父偃列传》:“ 臣 结发游学四十余年。”陈子昂《感遇》三十四:“自言幽燕 客,结发事远游。”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是介绍古代文化的著作中比较好读的一本。这不仅体现在书中列举大量古代诗文对所论加以印证时为这些诗文略加了注释,更重要的是老师对所论了然于胸,故能一言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