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号手的诺言(美绘典藏版)/国际大奖儿童文学

吹号手的诺言(美绘典藏版)/国际大奖儿童文学
作者: (美国)埃里克·凯利|译者:龚勋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20.01
折扣价: 9.80
折扣购买: 吹号手的诺言(美绘典藏版)/国际大奖儿童文学
ISBN: 9787547722800

作者简介

埃里克·凯利(1884—1960年),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884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里克被派去救援驻扎在法国的波兰军队,他对波兰的爱也是源于这一时期的经历。1929年,埃里克凭借《吹号手传奇》摘取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桂冠,成为同一时期美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 埃里克曾担任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英语系教授,晚年隐居于美国缅因州海岸附近的一个小岛上,直至1960年,他在那里与世长辞。

内容简介

战马奔腾扬起的漫天尘土和发出的震耳欲聋的马 蹄声,让那些很远地方的人知道,鞑靼大军要来了。 鞑靼人的队伍非常庞大,士兵多得数不清。大军 从头到尾经过一个地方,需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而 在大军的后面,还有一队长长的后勤部队,他们负责 用推车运送战俘、粮草和数不胜数的战利品——大部 分是贵重的黄金。在大军前面,总有一群逃亡的人, 他们都被吓坏了。在告别自己的破屋时,他们万般不 舍,痛苦万分。 在战火肆虐的年代,吃苦最多的总是穷人。这些 无助的穷苦人拖家带口,行走在逃难的路上。这支逃 亡队伍里有虚弱的老人——一提起故乡他们就显得特 别没精神;有还在给孩子喂奶的母亲;有患病的妇女 ;还有处于悲痛之中的男人——他们刚刚失去了自己 辛苦耕作一辈子才积攒下来的一丁点财产。孩子们抱 着自己的宠物或是心爱的宝贝,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 。 克拉科夫城的平民一边为这些难民敞开大门,一 边积极地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其实,城里那些 身份尊贵、十分富裕的人早已逃出了城。他们中的一 部分人逃向了西方,希望离鞑靼大军越远越好;一部 分人则逃向了北方,因为那里有修道院可供躲藏。 那些筋疲力尽、被吓坏了的难民,一进入克拉科 夫城就再也没有其他要求了,他们进城后做的第一件 事就是面向南方祈祷、感恩。他们之所以面朝南方, 是因为克拉科夫城的南边有一条河,叫作维斯瓦河, 河边有一座瓦维尔山,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瓦维 尔城堡就建立在这座山上,历代波兰君王都住在这里 。 克拉科夫城并没有向城外派遣驻兵,因为那样只 会造成没必要的伤亡。几天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不 计其数的难民涌进了克拉科夫城,差点把克拉科夫城 挤爆。鞑靼大军越来越近了。圣安德鲁教堂对面的海 德堡上的城门已经用木栅栏封死了,士兵们站在城墙 上严阵以待,他们已经做好了为保护自己的故土和家 人而牺牲的准备。半夜时分,鞑靼大军终于冲到了城 墙下。 铁石心肠的鞑靼人点燃了城外的村庄,就连郊外 的几个教区也被他们洗劫一空。 最后,克拉科夫城还是沦陷了。天刚蒙蒙亮,在 瓦维尔城堡站岗放哨的士兵就发现了一片火光中的克 拉科夫城。无论是城外还是城内,大火肆无忌惮地燃 烧着。只有三座教堂逃脱了被大火摧毁的命运,它们 分别是:靠近中央集市广场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拥 有高大塔尖的圣安德鲁教堂和一座市场内的教堂。至 于那些没有躲进教堂的难民和市民,都没能逃脱这场 灾难。然而,在废墟中,有一个人——更确切地说, 是一个年轻人——活了下来,他就是圣母玛利亚大教 堂的吹号手。 凡是教堂的吹号手,都曾发过这样的誓言:每隔 一个小时就要吹响《海纳圣歌》(一首歌颂圣母玛利 亚的曲子),不分昼夜。一旦起誓,便要终生遵守, 至死不渝。 这个年轻的吹号手也不例外,他曾发下誓言:要 站在教堂高塔的阳台上,每隔一小时吹响一次手中的 小号,不分昼夜。每天早上,当太阳在维斯瓦河上洒 下第一缕光芒,将河流变成一条流动着的金带时,吹 号手就要登上阳台,吹响《海纳圣歌》。 令人不安的一夜终于过去了,年轻的吹号手又沐 浴在清晨的阳光中。此时,一些矮个子鞑靼士兵围在 高塔脚下,正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其实,在黎 明到来之前,年轻人本可以逃入教堂,但他为了遵守 誓言,选择了留下,坚持到这最后一刻。 这个吹号手看上去大约19岁,他身穿一件深色粗 布衣裳,前襟系着对扣,衣长没过膝盖。粗布衣裳的 外面还穿着一件及腰的短外套,一条腰带紧束在身前 。深色的厚袜子从膝盖处一直延伸到他那头部尖尖、 十分柔软的鞋子里。他头上戴着一条皮制的头巾,看 上去很像僧侣的帽兜,头巾将他的头裹得严严实实, 只看得到他的脸和些许碎发。(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