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昨天喝了河豚汤
ISBN: 9787521739473
米哈,本名何建宗。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哲学博士。他是香港青年文学奖评审,也是多个文艺节目的主持。著有短篇小说集《馅饼盒子》等。
\"这有如电视剧一般的戏剧性场面,影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及其作品。从与死亡只差一步之距,到重获生命,陀思妥耶夫斯基从心底感受到“存在”的重要,以至于他在以后的作品中一直强调一个命题:“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 在西伯利亚流放 10 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笃信基督,并与一位带着儿子的寡妇结婚。在那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妻子生活得很苦,他的癫痫症经常发作(包括在新婚之夜),而哪怕在 10 年后,他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回到圣彼得堡,他们的生活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1864 年 4 月的一个晚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逝去,遗体按照当时俄国习俗安放于桌上,而在同一张桌子上,同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他的经典名著《地下室手记》。 在陪伴着妻子的死亡之际,陀思妥耶夫斯基奋笔疾书《地下室手记》,描写一名活在地下室的可怜人如何思考自由的本质,主角叩问自己:一个人究竟如何可以不受限于外在的规则而实践自由意志呢?这些规则可能是有形的围墙与地下室的墙壁,也可能是无形的阶级,甚至于人们生命的大限。 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主角如何以生命回答这个问题呢? 《地下室手记》的主角,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多其他故事的角色,充满了内心的交战与矛盾的思维:地下室主人一方面自怨自艾,自认自己命运不济,另一方面又想得到长官的赞赏以找到存在感;他一方面说自己乐于独处,另一方面极想参与老同学的派对;他一方面埋怨地下室成了他的牢狱,另一方面又巩固、维持、装饰这个地下室,令自己更安于现状。 透过 11 个互相关联的短章节,地下室主人以个体的遭遇与视点,质疑了整个 19 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所谓的发展、进步,以及迈向繁荣的愿景。小说问道:我们在牙痛之中,究竟可以有什么样的快乐呢? 或许,痛,能够证明活着,而活着,值得快乐。然而,在《地下室手记》的结局,陀思妥耶夫斯基再一次问道:如果我们活在地狱,还值得快乐吗?你可能还会问:那什么是地狱呢? 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概会答道:没有爱的地方,就是地狱。生活很残酷,死亡很可怕,但也不及没有爱的存在绝望。于是,我们明白,“只要能活着,活着,活着”,活着就是胜利,但记得要有爱地活着。\" \"* 挖掘50位作家的人生故事、创作细节和鲜为人知的一面,探讨面对50个生活中的典型问题时,我们如何在文学与哲学中寻找生活的解药良方,仿佛使文学具备了“有用”的属性。 * 文学大家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所展现的智慧与启示,或许能给深处泥潭中的我们提供一条“希望的绳索”。 * 紧扣当下的生存焦虑,以名作家传记作为精神困境的解药,倡导健康、文艺的减压方式。 * 带一点哲学眼光看文学、看生活、看世界,我们可以过上更幸福的人生。 * 松尾芭蕉的一句俳句:“哎呀,幸好没事!昨天喝了河豚汤。”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可以继续前进。 ?大作家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安放妻子遗体的桌上(俄国的习俗)写就了不朽名著《地下室手记》;江户川乱步的三次封笔,带来的三次逆转式胜利;“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卡夫卡也曾是个运动爱好者和资深旅行家;年轻时曾诈病逃兵役的三岛由纪夫最后成为因爱国而自尽的狂热分子;聂鲁达与洛尔迦感人至深的友谊,甜蜜如雪地里的一声啜泣…… ?面对残酷世界时文学也“有用” ○著名作家、诗人、文学教授纳博科夫从事了一辈子的文字工作,可他最喜欢的却是捕蝴蝶和研究蝴蝶——他领悟到生活的不二法门:“要有诗人的精准,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嗜好其实也会启发工作,二者融会贯通,彼此相长。 ◎玩世不恭的毒舌王尔德挑战时代的虚伪与落后——“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童年时被生父母嫌弃,寄人篱下的辗转生活让他严重缺爱,西学回国后疾病缠身、精神衰弱,晚年的他对自己经常以暴力相待的妻子心怀愧疚——“如果没有你,那就没有现在的我。” ◎被誉为“俄国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故事改编成短篇小说《穷人》,里面穷困潦倒的一家五口收留了被冻死的邻居寡妇的两个孩子,生活雪上加霜,但他们反悔了吗——“爱,是真诚的,是不计较的,而真诚而不计较的爱,可以带来幸福。” ○美国“垮掉派”作家亨利·米勒的书由于性描写被列为禁书,从20年代开始写作,直到60年代才被解禁,他是怎样熬过这40年的呢——“我读书,是为了忘记自我,沉醉于其中。我总是在寻找可以让我灵魂出窍的作家。”大器晚成的他年轻时没钱、没资源、没希望,但他是活得最快乐的人。 ◎契诃夫怜悯对压迫已感麻木的底层人民,人民却说“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人生实际上就是一抹含泪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