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信如面(精)

见信如面(精)
作者: 鲁迅 / 徐志摩 / 陆小曼 / 朱生豪 / 萧红 / 闻一多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见信如面(精)
ISBN: 978750016518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瞿秋自在认识杨之华前 ,有过一任妻子——王剑虹 。他们二人情投意合,认识 半年便成婚,两人都有志于 革命,并且都热爱文学,本 是伉俪情深。然而遗l感的 是,王剑虹感染上了肺结核 ,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肺结 核是重病,很难医治,婚后 七个月,王剑虹便离瞿秋白 而去。 1923年,瞿秋白在上海 大学任教,是社会学系的系 主任,认识了当时在社会学 系读书的杨之华。杨之华在 二十岁时就嫁给了浙江有名 的开明士绅沈玄庐的儿子沈 剑龙,并生有一女。沈剑龙 到了上海后,无法抵抗十里 洋场、灯红酒绿的诱惑,便 开始堕落了。杨之华气愤之 余无可奈何,自己到上海去 读书。 瞿秋白风度翩翩、才华 横溢、知识渊博,在师生中 的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 见他,就对他留下了很深的 印象。杨之华思想进步,学 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 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 悉起来,还做了她的入党介 绍人。在日后的交往中,二 人互相产生了好感。杨之华 知道自己是有夫之妇,虽然 丈夫背叛了她,但毕竟没有 离婚,于是选择了回避瞿秋 白,跑回萧山娘家。瞿秋白 思虑和挣扎良久,最终还是 决定到萧山杨家找杨之华。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在杨 家大哥的建议下,三人决定 坐下来冷静地把事情解决。 没想到,沈剑龙对瞿秋自一 见如故,十分钦佩他的才华 和品格,三人长谈了一夜。 临走时,彼此都十分平静。 杨之华的妹妹杨之英曾就这 场谈话的结果写道:“三个 人关在房间里谈了一整夜, 临别时,我看他们的谈话都 心平气和,十分平静,猜想 姐姐与剑龙离婚的事和秋白 结婚的事都达成了共识。” 瞿秋白和杨之华回到上 海不久,上海的《民国日报 》刊登三条启文,原文如下 :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 ,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 ,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 ,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 这三条启事连续刊登了 三天,几乎轰动整个上海滩 。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婚那天 ,沈剑龙到场亲贺,送上祝 福。此后,瞿秋白和沈剑龙 成为很好的朋友,并常有书 信来往。 瞿秋白与杨之华婚后十 分幸福,不久,便把她与沈 剑龙的女儿接到身边,瞿秋 白对这个女儿视如己出。瞿 秋白为了表达对杨之华的爱 意,他亲自篆刻了三枚图章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 华之秋,颇有一种“我中有 你,你中有我,无你无我, 永不分离”的深厚情谊。不 但如此,瞿秋白还将一枚刻 有“赠我生命的伴侣”的金别 针送给杨之华,也正是这枚 金别针,在瞿秋白走后,陪 伴杨之华走过了往后余生。 1935年初,瞿秋自在向 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被地 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 葵的部队俘获,最终英勇就 义,年仅三十六岁。 余生,杨之华矢志不渝 ,没有再嫁,独立抚养女儿 ,守着瞿秋白留下的文字, 凭着坚强的信念,一边工作 ,一边整理文稿,一边不断 地寻找瞿秋白的骸骨。有人 劝杨之华再婚,可杨之华说 :“再也没有人比秋白对我 更好了。” 1955年,杨之华经过二 十年的努力寻找,终于在福 建长汀找到了瞿秋白的骸骨 ,并将之运回北京,安葬在 八宝山革命公墓。周恩来总 理亲笔为碑铭题写“瞿秋白 之墓”。杨之华用余生行动 表达着对瞿秋白的挚爱,回 报了瞿秋白对她的一往情深 。P3-6 横眉冷对、笔锋如剑的鲁迅,面对妻子许广平时,却完全收敛了锋芒,就像面对一个知己,把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一一向她“汇报”。他时而称她为“广平兄”, 向她倾诉自己的苦楚;时而称她为“小刺猬”“小莲蓬”,宛如刚刚陷入恋爱的纯真少年,他说:“我也对于自己的坏脾气,常常痛心;但有时也觉得惟其如此,所以我配获得我的小莲蓬兼小刺猬。” 相较于鲁迅,徐志摩对爱情的表达则更加缠绵悱恻:“爱是甘草,这苦的世界有了它就好上口了。” 而萧红对于人生则看得更加透彻,她不求天长地久,只愿灵魂相知:“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边,也踏着他的脚迹。” 爱国诗人闻一多,为国家命运奔走呼号的同时,也毫不吝表达对妻子的挂念:“这几天优国忧家,然而最不快的,是你不在我身边。” 每一句暖心热烈的情话里,都闪烁着一颗火热的心。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情书是爱情最美的寄托。翻阅这些情书,见信如面,你仿佛也顺着这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之河,看到了爱情最好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