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的科学养育课(脑科学家洪兰为0-6岁孩子的父母破解48个教养迷思)

给父母的科学养育课(脑科学家洪兰为0-6岁孩子的父母破解48个教养迷思)
作者: 洪兰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给父母的科学养育课(脑科学家洪兰为0-6岁孩子的父母破解48个教养迷思)
ISBN: 9787508695068

作者简介

洪兰 美国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医学院神经科做博士后研究。后于圣迭戈沙克生物研究所做研究员,并于加州大学担任研究教授。2003年创立**“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近年南北奔波推广阅读,并针对**教育、社会问题提出真知灼见。撰写学前教育杂志科学教养专栏多年,并借着一场场演讲,将正确的脑科学介绍给社会大众,以帮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著有《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教育在生活的细节里》等教养类畅销书。

内容简介

带3岁孩子去旅行,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好吗 现在很多人都特别推崇带孩子旅行,仿佛旅行是**的,能开阔视野、改善孩子的性格、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等等。这是真的吗?尤其是3岁以前的孩子,有必要带出去旅行吗? 在研究上,没有这方面的实证资料,但从大脑发育的理论来看,这种说法有点夸大。3岁前的孩子,负责掌管记忆的海马尚未成熟,一般要孩子长到4岁半、5岁左右才成熟。而且3岁前,登录记忆*好的代码——“语言”的发展也尚未成熟。**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称这个时期的记忆为“童年的失忆症”,*大部分孩子不会记得小时候去过什么地方玩。 大脑未成熟,无法以语言记录 虽然我们的记忆可分为视觉记忆、听觉记忆、触觉记忆、嗅觉记忆和味觉记忆五种,但几乎所有登录的代码都是语言。也就是说,一种体验若能用语言的方式登录,会在大脑留下较深的痕迹。这是因为语言有形音义的线索,线索越多,记忆越强。 若是孩子年纪太小,体验还不能用语言登录,那么它所留下的是似曾相识的感觉,无法明确说出哪个感觉是来自什么事情。例如人闻到香*味,常会不自觉微笑,因为那是烘焙蛋糕所发出的香味,它所联结的是童年美好的回忆。纽约市就曾经在地铁上释放巧克力饼干的香味,结果暴力冲突减少了很多。这是因为人的心情愉快了,暴力就减少了,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他那天心情特别好。因此当3岁孩童跟随父母出游时,他不会记得看到了什么,除非是强烈的情绪体验,如走失找不到父母,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 长途不如短程,好经验才能触发神经连接 能带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当然很好,因为经验促使神经连接,而神经连接得越密,触类旁通的机会越多,越能举一反三。但是带还没有“事件记忆”的3岁幼儿去远行,就要考虑这件事的代价和收益。 其实不必跑很远,只要是新奇的体验,对孩子都有利。反而是长途旅行,对大人、孩子都是一种折磨。 有道是“在家千*好,出门一*难”。出门在外,饮食、睡眠不能如常,孩子累了会闹,大人累了脾气也不好。相信大家都有这个体验:需要长途飞行时,登机后,只要我们发现旁边位子的旅客带着幼儿,就会马上找空服人员换座位。长途旅行常会有时差,我们大人一般调时差就很辛苦了,*不要说孩子。 而且孩子长途旅行回家后,常常会生病,这是因为旅途的劳累会大大降低免疫力,空气中本来就有很多细菌,孩子免疫力不强就会生病。这种带3岁孩子坐飞机跨换时区的旅行是大可不必的。 至于说旅行可以开阔眼界,若3岁孩子根本没有事件的记忆,这句话就不成立。而且我们通常要知道看什么,才看得见。若没有事先的知识储备,即使身在环境中,也会对信息“视而不见”。 3岁前的旅行对学习能力并无帮助 我个人**怀疑旅行能改善孩子性格这种说法,要改善孩子性格,例如,让他消除种族歧视,变得乐观、合群等,一定要保证旅途中有时间跟当地人交朋友、阅读有关当地文化的书、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行为,比如印度人用手抓饭等文化习惯,才有可能改变孩子的性格。走马观花般地“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那种旅行团的旅游,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 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项有关带孩子去旅行能增加孩子学习能力的研究。市面上会有这种信息流传,恐怕是父母花了大钱带孩子去旅行后,要找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这么辛苦是值得的吧! 1.难以突破的养育瓶颈,**重要但又得不到明确解答的养育问题,它们卡在*常养育过程中,让父母们异常头疼。孩子一哭就得抱吗?长期接触女性,会影响男孩子的性格塑造吗?孩子学不进去到底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2.其实,孩子产生的很多问题根源都在大脑的生长和发育规律。遵循大脑的生长发育规律,你可以让孩子在该学的时候充分学习,在该玩耍的时候尽情玩耍,也能帮他在*初的时候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世观念。 3.养育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探寻养育问题的根源——大脑,从根源解决问题,让养育*轻松、*科学、*快乐。 4.脑科学家洪兰的倾心力作,《真正的蒙氏教育在家庭》作者骆思洁、永承教育创始人王楚、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田永吉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