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作者: 胡江波|绘画:王睿凝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
ISBN: 97873025012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韩茹凯的研究还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妈妈的说 理虽然看似温柔,但孩子执行妈妈的指令的比例却比 较高;受教育程度低的妈妈虽然语言听上去有力量, 却更多地遭到孩子的反抗。这跟很多人想象的孩子怕 凶(威胁)信哄(贿赂)、一吼一骗就让他们乖乖服 从很不一样。威胁和贿赂在某一个时刻、对某一件事 情好像立刻生效,可以让孩子迅速服从,但从长远看 ,这些手段起着相反的作用。 韩茹凯进一步分析了妈妈们的语言,指出这其中 深刻的原因是妈妈们说理的立场不同。当妈妈用自然 界的逻辑关系和人群合作的原则去跟孩子说理时,她 的语言借助的力量是强大而隐形的,超出小家庭的环 境,这种隐形力量孩子看不到,但感受得到,往往让 他们难以反抗。换句话说,即使孩子有意反抗,妈妈 说的话效果依然存在。比如,妈妈说了“打喷嚏时用 手捂住嘴巴,不然细菌会传给别人”,孩子如果反抗 妈妈的指令,打喷嚏时不捂住嘴巴,他会发现别人会 对这个行为嫌弃,会下意识避开,感受到好像真有细 菌传出去,妈妈说得没错啊!在这种情况下,有意的背 叛也使孩子无法挑战妈妈语言中的权威,长此以往, 妈妈真正的权威感在孩子心中树立。而妈妈用威胁和 贿赂性的语言跟孩子说理时,她用的力量是自己的个 人权威,作为家长的权威,但这个权威局限在小家庭 内,这个力量就在孩子眼前,孩子看得到,而且可以 挑战。比如,妈妈说“再让我听到老师说你欺负小朋 友,就别想吃好东西”,孩子会思考:老师说了我的 坏话,我就真没有好东西吃了?这好像不见得会成真 ,这个结果不是必然的。如果我装可怜或耍赖,妈妈 也许心软,会改变主意,或者趁着妈妈没注意,我从 冰箱里偷点好吃的东西出来也是可能的。总之,孩子 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理由不会必然导致她说的结果,这 让他们愿意尝试着去冒犯和挑战,从而得到自己想要 的结果。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看到,“熊孩子”之所以 能够“熊”,是因为妈妈在日常管教中让他们有机可 乘,助长和推进了孩子选择“熊行为”的动力。即使 妈妈可以用暴力压制孩子的反抗,给他们一些肉体和 物质上的惩罚,但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他们的反抗 会让大人难以压制,建立在个人权威上的管教最终无 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在日常对话中,家长需要用大量的说理性语言去 不断地规范孩子的行为和解释身边发生的事物,家长 说理的方式不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影响,对孩子的 认知和思维模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塑造作用。用自然界 的逻辑关系和人际合作为原则对孩子说理的家长,无 形中带给孩子自然界的知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准 则。如前面的例子“打喷嚏时要捂住嘴巴,不然细菌 会传给别人”,背后的潜台词是咳嗽会传播病菌,这 是自然现象,大家不想被病菌传染,我们需要考虑别 人的利益和尊重别人的感受,这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 《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说理的艺术》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说理性语言现象,用真实案例手把手教会家长和老师怎样向孩子传递有益的信息,培养孩子敏锐的逻辑能力和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