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视角下的中东国际关系史研究

制衡视角下的中东国际关系史研究
作者: 谢立忱//齐淑杰|责编:刘娟娟//魏银萍//徐嘉璐
出版社: 当代世界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6.10
折扣购买: 制衡视角下的中东国际关系史研究
ISBN: 978750901744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制衡是现实主义均势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旨在阻 止大国谋求霸权,保持势力均衡,属于一种典型的国家行 为,尤其是大国行为。不过,鉴于中东国际关系的鲜明区 域特征和均势理论在解释力上的有限性,本文对制衡理 论作了适当拓展:制衡的对象、主体和手段等均具有多 样性;制衡除了具有平衡、均衡之意外,也具有反对、抵 抗的含义。制衡现象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 时期的联盟政治和中国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政策。虽然 制衡现象在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史上也屡见不鲜,但却少 有问津。 (一)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西方学术界对于制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比较早,且 成果丰硕。尽管早期著作中一般没有明确提到“制衡” 这一概念,但许多现实主义代表作中均论及制衡思想。 不过,西方学术界显然更注重研究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制 衡行为。目前,国外学术界明确解释制衡行为的理论大 致分为三种,即权力制衡论、威胁制衡论和利益制衡论, 这三种理论均来自现实主义阵营。 第一,权力制衡论。多数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家把 大国采取制衡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体系的权力失衡。 传统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所著《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 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制衡”的概念,但却表达了制 衡的思想,指出国家为实现均势在外交上可能采取分而 治之、补偿政策、加强军备和结盟等方式,这些方式都 可以视作是制衡行为的具体表现。结构现实主义的领军 人物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所著《国际政 治理论》关注的是体系层次的均势状态,但也论及国家 的制衡行为,认为制衡是体系所诱导的行为,国家寻求权 力的制衡而非权力的最大化,制衡包括内部制衡(加强军 备)和外部制衡(军事联盟)两种主要方式。进攻性现实 主义的集大成者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所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研究了制衡、追 随、推诿等多种国家行为,认为制衡是一种较为普遍的 行为倾向,尤其在两极体系与不平衡的多极体系下,这种 倾向更为强烈。第二,威胁制衡论。威胁制衡论的集大 成者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 Walt)在其所著的《 联盟的起源》一书中,对权力制衡论作了一定修正。作 者在书中结合1955年至1979年间中东地区的主要联盟实 例,着重探究影响国家结盟行为的原因,提出国家结成军 事同盟(外部制衡)的关键在于“制衡威胁”而非“制衡 权力”,威胁程度与制衡强度成正相关关系,并指出中东 国家更倾向于采取制衡而不是追随行为。同时,沃尔特 还指出,阿拉伯世界盛行一种不同形式的制衡,即利用政 治手段来针对对手的形象,从而达到制衡对手的目的。 但该理论主要考察了结盟这一外部制衡手段,因而具有 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利益制衡论。利益制衡论的代表 人物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L. Schweller)在其所著 的《严重失衡:三极格局与希特勒的征服世界战略》一